||
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的早年生活与思想
武夷山 编译
1980年10月28日,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牛津大学化学结晶学实验室的Dorothy Crowfoot Hodgkin(霍奇金)教授作了一个报告,她讲述了她的导师、著名结晶学家、科学学创始人J. D. 贝尔纳的早年生活与思想对他一生的影响。霍奇金报告所依据的资料,一是贝尔纳25时开始写的一本书,Microcosm(微观世界),不过此书未写完;二是贝尔纳的日记。霍奇金谈到:
在《微观世界》的开篇,贝尔纳列举了他打算分别讨论的、对自己发生了影响的一些侧面:某些个人;国家;居住地;家庭与学校;战争;剑桥;伦敦;婚姻;以及相关概念与个人经历所发生的影响。“相关概念与个人经历”又包括了:(1)物理世界,如物质、能量、化学;(2)生物世界,如生命之谜、遗传、医药、食物、人口的生物控制;(3)人类世界,如心理学、人类学、历史、经济学、艺术、艺术史、工业系统、政治、俄国、美国。他自己计划,讨论完自己受到的这些影响之后就开始讨论问题,从现实问题开始谈,一直谈到爱情关系所需的条件,对父母和子女的态度,直到实现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在考察完各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包括改造工业系统的方式)之后,他打算在书的最后简短地叙述一下作为结果而产生的道德问题。
事实上,他只按提纲写下了几节,而且写出来的章节往往也是不完整的。有时候,同一个问题,他反复写了几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伴随着他的一生。
贝尔纳的母亲是美国人,曾先后在新奥尔良市布维太太办的一个女子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念过书,后来游历欧洲大陆,其间还在法国索邦大学学习过。她学会了流利地说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贝尔纳什么书都爱读的热情显然来自母亲。他从父亲那儿继承了对乡村田园和山川的热爱。他父亲毕业于皇家艾尔伯特农学院,然后在西澳大利亚的一个绵羊站工作了几年。回英国后,做过不同工作,最后开了一个农场。
贝尔纳从小就被培养成一个天主教徒。他从七岁开始记日记,有着幸福的童年。他两岁时到美国去住过几年。他自小爱学习,尤其喜欢欧几里得几何。不过,他对科学的兴趣是一本书引起的,这本书里有法拉第科普演讲的片段。他有一个表兄在牛津大学读书,这位表兄曾与他讨论过科学问题。由于这种种因素,他想做科学实验了。一开始,母亲只让他在花园里做实验,后来,他把苹果贮藏库里的一个房间和自己的卧室都变成了实验室。十岁时,他从美国返回英国读书,18岁进了大学。
通过早期阅读,他感到,自己要为解放爱尔兰而奋斗。于是,十几岁时,他曾着魔似地“设计”武器。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小时候认识的很多伙伴都死了,这对他触动很大。
在剑桥大学就读第一个学期的一个晚上,一位同学向他介绍了社会主义和俄国。他立刻感到,社会主义了不得,人民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社会主义。逐渐地,他不再信天主教了。
他在大三的时候结婚,时年21岁。在他年轻的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达. 芬奇和生活在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的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
小时候,他做过化学和物理实验,采集过花卉、化石和矿物。12岁时,他自己买了个很好的显微镜,天天晚上用它观察河水里的微生物或矿物质。在中学住校期间,宿舍长借给他一部望远镜看星星。
大学中,他表现出较突出的数学才能。听人的建议,他参加了数学荣誉学位考试(Tripos),但并未获得理想的成绩。又是在别人劝告下,他转向了自然科学,从此乐此不疲。他自己搞了一套点群系统分析理论,他的导师将这篇论文转交给威廉. 罗伦斯. 布喇格 (博主注:小布喇格,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布喇格看了论文后,立刻收贝尔纳为研究生。(博主:如果贝尔纳生在当代中国,也许当不了研究生,说不定他政治考试不及格呢。)
除了科学研究外,他也热心参加公共事务,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建做出重要贡献,还参加了国际晶体学联盟、世界科学工作者同盟、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不少活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