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三茂

博文

心理安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已有 4371 次阅读 2008-5-28 18:46 |个人分类:你知道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了《科学网》学者姜文来先生的博文“严防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一文和蒋新正先生写的“也谈震后救灾中的形式主义”认为说得很对:“灾区的孩子是否天天能有此“礼遇”呢?这种震后的形式主义真是让人一头雾水!”这种礼遇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的淡化,那时该怎样生活。地震两三个月后,一年、两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人们还会有如此的热情吗?那时的孩子由谁来化解失去父母的孤独。
 
唐山大地震已经20年了,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唐山人心身健康如何?地震阴影是否已经消散?带着这个疑问,开滦矿务局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本教授和他的课题组开始了细致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对地震孤儿的研究中发现,这一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心理治疗提倡早期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精神卫生工作者所倡导的理想工作模式。发达国家都较为注重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对人的心身的影响,往往会及时启动紧急预案,在“9·11”事件等场景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心理卫生工作者活跃的身影。这次地震虽然心理安抚工作比较到位,许多的心理医生奔赴地震第一线,为灾区人们作了早期心理干预,试图通过心理社会干预能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应对能力,有效地增强心身健康水平。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针对地震幸存者打一场“心理援助持久战”,灾后心理危险期为事发后的3个月至1年。所以,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及早地介入地震孤儿的心理辅导,不让他们在“爱”上断乳,要建立一支专门的队伍,打一场“心理援助持久战”,把孤儿的心理安抚工作作为一个长期有计划的工作,而且保持长期有效地、实实在在的心理援助,甚至可以不惜代价,为终身他们服务。对他们的成长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要搞任何的形式主义,否则对孤儿的成长没有一点益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68-26959.html

上一篇:活着真好!(转载)
下一篇:祝端午节快乐,请大家吃粽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