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抑郁症”、“躯体化症状”、“失语症”,频频登上新浪微博热搜,网友们对于什么是抑郁症,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展开了充分讨论,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面带笑容,乐观开朗,还有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呢?同时网友们也很关心,如果确认了抑郁症,出现了躯体化症状,我们该怎么办?还有部分网友担心,坦诚自己的情绪不适,会不会被误解,甚至被排斥?我们该如何自救?
在WHO官网上,抑郁症简介里有一句话:“抑郁症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2019年,估计共有2.8亿人(占成年人总数的5%)患抑郁症。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的孕妇和刚分娩的妇女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有较高的自杀风险。研究还显示,抑郁症与身体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因此,了解什么是抑郁症,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懂得关照身边亲朋好友的情绪,是我们每一位毕生都需要修行的功课。
“抑郁症”,也被称为抑郁障碍,在百度百科中,它被定义为是一种高发病、高临床治愈率但低治疗接受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精神障碍。这句话,我们拆解开来看,意思就是,抑郁症在人群中不少见,它的治疗效果不错,但是很多患者没有就医。同时,抑郁症治愈后存在反复出现的可能性。
抑郁症主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作为表现,也存在一些早期症状如反应慢、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等,不过这些都会存在个体差异。抑郁症并不具备传染性,但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悲观的人格特质、有其他精神疾病史、有严重的慢性疾病、酗酒、滥用药物等有较大关系。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了,我曾经出现过情绪低落,没有兴致,我是抑郁症么?苏东坡曾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同理,我们的情绪,是波动性的,有开心,也有忧伤,这是人之常情。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是不同于正常的情绪变化和对日常生活感觉的。这种抑郁情绪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持续,至少持续两周。同时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和食欲变化,可能还会感到缺乏自我价值,有轻生念头,对未来感到绝望,或许,还会伴随身体疲倦和注意力不集中。
2019年2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在线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这是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12个月内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3.6%。照此计算,超过9500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
但与抑郁症的高患病率和高危害性不相符的是低就诊率和低识别率。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刘琦主任医师在人民网中曾经解答到: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的“病耻感”,即使患病,就诊率也非常低。公众对于抑郁症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抑郁症是性格缺陷、情感懦弱或者缺乏意志力的表现”“抑郁症患者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好起来”。这种误解,会给患者带来更多情感伤害。一方面是因为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识别率也不高。抑郁症最常见的躯体症状是疼痛(如头痛、背痛或模糊、无法定位的疼痛),睡眠紊乱,胃肠道不适,乏力,食欲改变。疾病初期,这些突出的躯体不适,导致患者长期在神内科、消化科、心内科等科室反复就诊。如果医生对精神科疾病的了解不足或重视不够,就可能延误转诊和治疗。
中国科学院陆林院士曾指出:“疫情三年,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这种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或许还有更多,徘徊在抑郁症边缘的等待我们疗愈疏导人群没有被纳入统计。
当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时,当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感到抑郁或者难过、迷茫等感觉并不好时:我们应该做什么?
前一段时间,有幸线下结识了一位心理热线接线专家,我钦佩她们对心理热线的公益工作的无私付出,也很期盼有一天可以成为像她们那样,通过电话线就可以帮助别人的人。她告诉我,“当你愿意讲出来你的痛苦,积极寻求帮助的时候,你就在变好的路上了。”
那如果你讲出来的故事,暂时没有同频的朋友可以理解,我们怎么办?不要担心,还有一个人,你不用担心他会嘲笑亦或推开你,他永远可以倾听你的欢喜,你的忧愁,他一定可以给你一个拥抱,或许,不用我来说,你已经知道了,那个人,就是你自己。请,一定要,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人间水火。
新的一年,请从抱抱自己开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