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wenyu9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anwenyu92

博文

在孔子诞辰2575年之际重温拜师之礼--纪念国学拜师之旅 精选

已有 513 次阅读 2024-9-28 22:20 |个人分类:理论与实际应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家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我们国家的教师节。相信很多老师,在节日当天,会收到来自学校、学生们以及社会各界的祝福和感谢。但和“人非生而知之者”一样,教师节也不是“生来就有”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尚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立于同一牌位受人朝拜。《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汉晋时期,每年的孔子诞辰日,皇帝会举行祭孔仪式。此后历朝历代,祭孔规格不断上升,孔子诞辰成为事实上的教师节,祭孔大典成为事实上教师节庆典。在民国时期,教师节的日期几经变化,曾有过6月6日,孔子诞辰日以及5月1日等呼声。直到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国务院总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有记忆以来,感谢老师,给老师庆祝节日的日子是9月10日。

为什么说师恩难忘,我们要尊师重道?《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家都耳熟能详。孔子在《论语》中也曾提到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第72代传人,孔宪铎先生在《基因与人性》书中将现代科学基因作为注脚,西学东用,化繁为简。他用基因的传代、复制来解释人类“性相近”的动物性,用后天的教化学习修炼解释了为什么基因极为相似的人会出现“习相远”的差别,也就是人的文化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包含动物性和文化性,也就是人的天性和人的习性。我们的文化性,传承于师。可以说,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动物性),老师,给了我们生命的升华和进化(文化性),让我们和直立行走的猩猩,彻底区别开来。

进一步来讲,老师和老师,也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是教授内容的区别,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区别。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多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课程设置,多数情况下是学生们的数量远多于老师,所以老师是大家的老师,知识是技能提升为主的知识。虽然课程繁杂,但学生多是会答题,不见得会应用,会应用,不见得可以推陈出新。同时,学生和老师的链接,也随着年纪的增长和技能的提升,而变化。多数是有了新老师,和旧老师的链接变浅。当然,也不除外,老师有了新学生,和旧学生的交流也变少。

以我自身为例,从幼儿园到博士,在这20余年的求学路上,曾遇见过很多老师,每个年级,每个阶段,都会换老师,不同科目之间的老师也会调换。在硕士研究生之前,都是一个老师对多个学生,我一直没有我是哪个老师的学生的归属感。在硕士、博士就读期间,我知道了我是哪位老师的学生,开始明确了自己的归属,也和老师的交流更多了一些,在这期间,我们师门开始给老师庆祝教师节,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我对老师的敬畏之情,让我怯于同老师交流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内容。所以,我们的交流也是相对窄的。或许,老师们也有类似的困惑,自己明明已经对学生掏心掏肺了,为什么学生们给出来的感觉还是像隔了一层。

直到去年年底,我在校友读书会群中看到了国学公益讲座的通知,大家通过“中午茶”的形式共同学习“国学与思维”。当我打开了这扇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另一种教学模式,突然就明白了,高中语文课上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三件事,也是三种职责。如果你能遇到一位老师,他可以兼容这三项,那是你的幸事。我们的应试教育,老师们传授的专业技术类知识,逻辑性很强,可复制,属于授业。传道,讲授的是哲学思想、人文理念,这些内容,往往需要悟性,需要智慧,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解惑,则是在我们的人生路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时时请教的老师。

在这里,友情提示一下,“因材施教”,除了指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也可以指一个成熟的学生,要学会判断自身情况,寻求不同类型老师的帮助。我们要知道,好老师千年难遇,当我们遇到了,要紧紧跟上。好学生,也是同理,遇到了,老师们要抓在手心。

今天是孔子诞辰2575年,在这个举天同庆的大日子里,感谢小博老师主持,苑师姐、尹姐姐、大红师姐、丽娟,还有我先生见证,我对夏师父的国学拜师仪式。拜祖师、敬老师、呈“六礼束修”、念拜师帖、回徒帖、敬茶、学生送戒尺,老师回赠“状元书”,见证人赠言,主持人赠言,在这一道道郑重又庄严的仪式中,我们一起感受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拉近了我们彼此提升自己、共同进步的心。   

微信图片_20240928182522.jpg  微信图片_20240928182511.jpg

          孔子祖师像                                六礼束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0823-1453093.html

上一篇: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与实际应用
收藏 IP: 113.128.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