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及其应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da1112 北京大学概率统计专业博士,聊聊概率及其应用,也聊聊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博文

“概率论说”专题之四 精选

已有 8800 次阅读 2009-10-15 14:52 |个人分类:概率论问题讨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数学, 统计, 概率论, 随机过程, Feller

今天的主题:Feller的著作《概率论及其应用》及其它。

前三次的“概率论说”主要涉及一些观念。观念很重要,但是实际如何面对概率论也许更重要。今天实实在在的讲一些概率论学习的strategy。

这里主要跟大家讨论教材,期望由教材窥见概率论学习的一些方式。主要是Feller的《概率论及其应用》(以下简称《概》),英文名叫<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这本书毫无疑问是概率论的经典著作。分上下两册。

也许这本著作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庞杂,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也很多。记得我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北大概率教研室组织了暑期学校,邀请西北大学的概率学家徐佩教授来讲随机矩阵。徐佩教授是钟开莱的弟子,成名也早,学问当然是非常好。期间,徐佩教授对概率论的专业教材稍微作了些点评。他说,概率论的教材里面,影响最大当然是Feller的《概》,同时代还有伯克利的教授Loeve的<Probability>,也是上下两册。但是,这两套教材都应该提炼,因为内容太多;直到钟开莱的《概率论教程》问世,徐佩教授认为这本书基本上把“概率论课堂上应该讲什么”给提炼出来,所以这本书才会那么流行;再后来,康奈尔大学Durrett教授的<Probability: Theory and Examples>变得流行起来,原因是这个阶段概率论最重要的内容是马氏过程,而这本书突出了马氏过程的基础训练。当然,徐佩教授说现在,新一轮的教材变革又在酝酿,这主要是源于随机分析在金融数学中的广泛应用。所以,随机分析的内容应该会在教材中逐步增加比例。

刚才,借徐佩教授的话,也算梳理了概率论教材的一些发展。

但即便Feller的教材不适合作为一本教材,但是,我坚定的认为,作为非概率专业的研究人员或者学者,甚至是对概率论还存在哲学层面思辨的爱好者,Feller的书是最好的读物。

经过开科学网博客至今,我已经深深感觉到,虽然科学界对概率论的知识充满了兴趣和渴求,但是由于普通学者很难一步步从诸如“测度论”这类课程开始步步接触高等概率论的专业知识,概率专业和非专业之间存在一些隔膜。企图短平快的读几本概率论的专业教材来平添这种隔膜,我觉得效果不会太好。比如Durrett的那本教材,其写作方式已经非常活泼生动了,但是我觉得接受起来还是很困难,毕竟那是写给概率专业研究生的书。另一方面,虽然大家本科期间都学过基础数学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都了解“随机变量”,“期望方差”这些概念,但是我觉得那种教学不能解决大家的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那时大二,还不具备一定的数学成熟性;另外,那会儿的老师不会费力的给大家讲一些“理念”方面的故事,同学也是疲于计算,正好刚学完微积分,所以就当练兵。

而Feller的书,不仅把概率论的基础知识讲得很透,而且他顾及到了一些理念上的指导,这种愿望贯穿这本书的始终。Feller会耐心给你讲概率论是什么,它在做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意义等等。更重要的是,书中有无数多个例子,涉及很多领域,更符合的科学工作者的要求。上册主要是讲离散概率,这样就很好的回避了测度论。下册就会深入一些。所以,一般读者都是读上册。

也许正是因为Feller的教材问世较早,那时概率论还不像现在这样专业化,所以现在看来,这本教材成为了一架桥梁。如果您是一位传统数学家,或者是一位生物学家,再或者是个哲学家,这会儿都心里痒痒想了解了解概率论是个什么玩意儿,Feller的书是很好的选择。它的首要任务是帮您渡河。上岸之后的修行,那就看个人意愿了。

其实本人的博客也希望帮助大家“渡河”。当初,我曾想过把博客弄得更为专业化,这也是我的一些师友的建议。但是,目前我还是更愿意做桥梁,毕竟人在“科学网”,既然发现大家对概率论存在一些初本的疑惑,那就先做做这方面的工作吧。

《概率论说》的系列暂告一段落。希望对大家能有些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728-262547.html

上一篇:“概率论说”专题之三
下一篇:关于概率论问答之三
收藏 IP: .*| 热度|

3 梁进 邵伟文 张华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2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