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现在国内越来越多地把博士后阶段的导师称作“合作导师”,强调博士后与导师的“合作关系”,但为了表达方便,我在本文中还是把这种关系统一称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希望不必产生误解。
研究生五年加上博士后两年,与导师的关系成了我人生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而我本人对于不同阶段三位导师的感激之情也分别在博士论文以及博士后出站报告的致谢部分略加表达。这里只是想客观地聊聊自己对于导师与学生话题的一点体会,分作两篇。
我看过很多讨论这一话题的文章,体会到不管是导师群体还是学生群体对于这种关系的一些微妙情感。我觉得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展现出的微妙复杂性,与人类其它关系所展现的情感复杂性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总习惯于讨论婚姻关系的复杂性,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朋友关系的复杂性,而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又何尝不是通过日积月累长期积淀下来的复杂情感。从一开始导师把学生招致麾下,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师生指导关系,而是由对对方性格、脾气以及人品特点不甚了解的两个“陌生人”,开启的一段长时间的紧密关系。所以即便是源于对学术共有的兴趣和追求这一简单目的,但只要是长年累月的沟通交流,导师与学生双方都要不断就思维方式、行为处事等要素进行碰撞与磨合。这种碰撞甚至有可能是一些极端的小事,比如我就听说有学生会抱怨导师抽烟的习惯;我也听说有导师会不太喜欢某某学生的穿着打扮。当然,相比较这些小事,“大事”更容易影响师生关系。有趣的是,这些“大事”有时并不是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比如因为双方的不负责任或者品行问题而衍生的问题,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更多时候,这些“大事”只是双方对对方行事风格的不同偏好。比如对于导师是否强势,不同的学生喜好就不同。比如有学生不太喜欢强势的导师,希望能有比较大的科研自由度;而有些学生则希望导师强势一些,这样能鞭策自己顺利完成科研任务。同样,导师对于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喜好。有导师喜欢思维活跃的学生;有导师则更喜欢听话、执行力强的学生。这些偏好通过排列组合稍加变化,所带来的师生关系就会大相径庭。
当然实际情况可以比上面描述的复杂得多。比如前些时网上热议的程代展教授与其学生的事件(参见《今夜无眠》)。看起来双方的关系如“蜜月”般融洽,是人人艳羡的师生关系:导师认真负责,指导有方;学生勤奋努力,科研进展顺利。但却在关键的就业问题上最终出现分歧。因此,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就表现在它很多时候不以其中单方面的意愿为转移。我们期望的人际关系的美满和相互理解,真的是一件有点奢侈的事情。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美满”难得,但就像很多夫妻之间看似平淡也能共度一生一样,导师与学生之间并不需要做到那么完美融洽,“差不多”的情况比较常见。导师这边能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项目,就基本上能让双方满意。因此,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双方在对待这段关系中的期望值。在人际关系中,的确存在“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问题。期望导师能像父母兄长般关爱自己的学生,多半不会如愿;相反,期望学生青出于蓝,并继承发扬自己衣钵的导师,也会经常因学生的“改旗易帜”而受伤。但是,你能说“期望大”这件事错了吗?当然没有,就好像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没有对错,只看自己的人生追求。
上面讲了一堆大道理,无非是希望站在普适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看待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在面对困惑的时候,时常这样想一想,应该不至于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当然,导师与学生关系中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和矛盾,更值得讨论。我也想站在一个做了多年学生的过来人角度,在下一篇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特别分享给即将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学弟学妹们,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