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及其应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da1112 北京大学概率统计专业博士,聊聊概率及其应用,也聊聊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博文

有感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定式 精选

已有 18425 次阅读 2013-8-23 14:08 |个人分类:科研记录和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范式, 经济学

 前两天受人之托,帮助一位参加某高校经济系夏令营的学妹准备结业答辩。这个夏令营实际上是选拔免试研究生的一个渠道,参加夏令营的学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撰写一篇小型的研究报告,并要通过答辩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主办方根据表现择优录取。这位学妹是数学科班出身,想在未来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因此她选择了一个利用动力学方程的建模方法解释某经济学现象的课题。

 在准备PPT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整理内容,也要对台下老师可能提出的问题有所准备,当时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模型假设的经济学合理性以及结论的经济学意义上面。我自认为找准了关键,因为在我的经验当中,向非数学专业的听众介绍数学工作的时候,数学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诠释。

 今天我收到那位学妹的短信,说答辩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我们准备的问题没有奏效,台下老师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选择做动态的问题”,让我们都狠诧异。我对经济学不太了解,但的确听说主流经济学大多讨论“均衡”,似乎很少有人考虑时间尺度下的动力学问题。但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时间是一个很自然的变量,考虑物质或者系统定量的时变问题是从牛顿时代开始就有的研究模式。

 记得我还在念研究生时,参加科学院物理所的一个研讨会。那次会议让我知道了“物理经济学”这个方向,顾名思义就是用物理学的研究模式或者概念去研究经济学的问题。跟相关人员闲聊时,我发现他们都在向我倒苦水,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被传统经济学界所认可。我试着心平气和地听他们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我觉得还是很有启发,他们的确在用新的工具探讨实实在在的经济学问题,不知为何在经济学界就没有他们发声的空间。

 随后我越发觉得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有时候真的是界限分明,想撬开一个小口都是难上加难。当然我也认为之所以会有森严的研究范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些标志性成果对该领域的根本性塑造。在这些大成果的召唤下,不断有信徒被招致麾下,将其发扬光大,并将研究壁垒不断加高。一些徘徊在主流学科边缘的另类,或者学科交叉,的确是普遍缺乏标志性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研究成果,这是需要不断自省的地方。观察那些生存状况较好的交叉学科,比如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也正是在Michael Waterman等人的标志性成果的出现之后才得以不断壮大。

 但我想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主流学界对于新鲜事物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就比如经济学当中的动态研究,一方面它的确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但是主流经济学家是否也应该通过一些渠道听听这些另类的声音呢,双方彼此理性地、心平气和的讨论讨论,开诚布公。就像《复杂》这本书中所记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倾听阿瑟解释他的报酬递增率一样。

 但仔细一想,这件事儿也并非“be nice”就可以解决的,记得我的导师陈大岳教授以前跟我们说,他每年都会收到大量民间数学爱好者的来信,宣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或是发明了新的数学理论。起初他还会仔细读一读,找找问题,并予以回复。但后来信件越来越多,自己也越来越忙,于是好人就难做了。不过互联网兴许可以改变很多困境。前不久就有人在“知乎”上宣称用简单方法证明了四色定理,不久就有专业人士回复并指出漏洞。个人觉得科学网应该往这个方向努把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728-719133.html

上一篇:写在博士后的尾巴之五:那些大学(II)
下一篇:得知北大数院的钱敏先生获得第十一届华罗庚数学奖
收藏 IP: 123.114.38.*| 热度|

10 古槿 赵星 田云川 刘波 李汝资 赵序茅 曹聪 李宇斌 陈筝 qqlist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