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打破大锅饭:加权学分制应成为大学教改关键点

已有 7285 次阅读 2009-10-4 11:21 |个人分类:大学建设|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分制, GPA, 积点, 加权学分制, 大锅饭

学分计算方法,可分两种,一种是,只要学生成绩及格,即将课程的周学时数,记为相应学分,学好学坏(只要成绩及格),都是相同的学分。

 

另一种则是,国外通行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绩算法。大意是,由教师先将学生原始百分制成绩,换算成字母评分制,比如从及格开始,分为C,C+, B-,B,B+ A-,  A, A+ 共8级,对应不同的权值(可称做积点),然后以此积点(权值)乘以周学时数,即为该课程学分。

 

下面表格,是一个百分值和评分值/积点值的换算关系表格,基本上类同现在的出国留学申请时用的成绩换算单。(注:这个换算关系最好只应用于非荣誉类课程,对于荣誉类课程,应该鼓励老师根据班级具体授课情况给学生评分,如学习“代数学II”时,往往班上最好学生的原始总成绩也就是80多分,该授课老师应该有权自己制定字母评分准则,譬如,授予最好学生以A+成绩。)

 

百分值

评分值

积点(加权值)

96-100

A+

4.0

90-95

A

3.7

85-89

A-

3.5

80-84

B+

3.0

75-79

B

2.5

70-74

B-

2.0

65-69

C+

1.5

60-64

C

1.0

 

该课程学分=学生积点数×课程周学时数

 

如一个学生,数学分析I考试得到80分,积点为3.0,该课程学时数为8学时(包含习题课学时),则其数学分析I所得学分为

 

该学生所得的数学分析I学分=3.0×8=24学分

 

而另一个学生,若考试成绩更好,得到积点4.0,则他的数学分析I学分所得为32学分。

 

根据各门课程学分,就可以计算出总学分/荣誉学分和总积点/荣誉积点。

 

         学生的总学分=学生各门课程学分之和

       学生的荣誉学分=学生各门荣誉课程学分之和

                 学生的总积点=学生的总学分/选修课程总数目

 学生的荣誉积点=学生的荣誉学分/选修荣誉课程数目

 

利用字母评分制度和积点制度,加权计算出总学分/荣誉学分和总积点/荣誉积点的好处是,可大大简化综合成绩单的评判工作,对人才市场/保研/出国/给予非常明晰的显示度。评奖单位/用人单位只需要看看,总学分、总积点是多少,荣誉学分、荣誉积点是多少。若用人单位对学科知识经验丰富,则可再进一步仔细看其所关注的课程类的分类学分/分类积点值。因此,这种GPA算法,在国外施行学分制的大学中,早已成为常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一个教学计划方案的学分计算方法设想为:

 

a) 普通课程,将原始的百分制成绩换算成字母评分制,换算关系由学院统一设定 (如上表),自动化执行。

 

b) 荣誉课程,任课老师需要根据班级授课情况,个性化地将本班学生的原始百分制成绩换算成字母评分制(必须保证住由低到高的对应关系)。

 

c)在加权求和计算总学分和总积点时,需要将字母评分换算到不同的积点权值(如上表),换算关系,由学院统一设定,自动化执行。

 

上述3条中,a), c)部分均由院里制定,可由计算机自动化执行,所以难度不大。难度集中在b)部分,需要荣誉课程的每位任课老师,在传统的成绩计算之后,增加一道程序。这件事情虽小,但因为是要求很多老师去做,反而可能会成为教改中最难的部分。

 

采用这种接轨于西方大学的学分计算方法,也源于学生的要求和压力,尤其是那些准备出国的本科生们。长期以来,他们的国内原始百分制成绩,只能通过表单(跟上表单非常一致),进行硬性换算,得到相应积点成绩。因为国内数学系考试较难,高阶课程80多分就算通常意义下最好的成绩了,导致数学系学生的GPA成绩很低,必须专门说明,方能使得国外大学理解。

 

这里,我们规定,荣誉类课程的字母评分成绩由任课教师自行给出,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扫清障碍增加帮助。实际上这也是西方大学的工作常态,字母评分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学生成绩单上只有字母评分成绩,是看不到原始百分制成绩的(他们可要求查自己的卷子,但仍是看不到其他学生的原始百分制成绩)。若一味强求那个标准换算表单,不管是中国大学还是西方大学数学系,只能降低考试标准,从而显示不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大家绝对不用多虑,担心其中有可能会出现教师随心所欲、加大分数放水的现象发生。一者是,大学教师是高智商、高修养人群,要相信他们的自律水准;二者是,原始百分制成绩和字母评分换算表,必须保持分值由低到高的对应关系,教师很难将一个原始分数特别低的学生,越过其他同学,提成A类成绩,顶多是微调其换算界限,提升或压低一些换算界限边缘的学生评分,这种影响,就已经很微弱了;三者是,原始试卷和成绩换算关系表单会在系里作为档案资料,保存若干年,以供行政系统和教学委员会检查监督之需,在开始施行之初,更可以要求,每位荣誉课程老师,期末时提交该课程原始成绩和字母评分换算表,行政系统和教学委员会检查监督通过后,方能施行。

 

当然,在计算总学分/总积点时,我们也可能采取不同的加权算法,但是为了保持跟西方大学现有GPA计算方法的接轨,方案采取了上表中的设定,即最高积点值设为4.0,百分制中的80分会对应到积点3.0,70分会对应到积点2.0,60分对应到积点1.0,这些关键点的设置,跟西方大学算法保持一致,其他细微之处,可能跟具体的西方大学稍有不同(他们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完全一样的),对于接轨,已是足够了。

 

我们不仅从接轨角度,从理性角度,也可以分析一下,这些积点加权值的取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般来说,我们假定,资质普通,用功程度普通的学生,其成绩应该是70分左右,相应积点值为2.0左右,而最好学生的积点值为4.0,即

 

最优学生积点值 : 普通学生积点值~2 : 1

 

这个2倍的设定,看来是合理的。除使得学业完成情况,一目了然,还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弹性化,有些学生,比较适合深钻,每门课程力求优秀,这样只需选修相对较少的课程,即可达到很好的总学分,超过课程选修要求中的总学分下限,而有些学生,适合面广,学的课程较多,也可达到很好的总学分。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倾向,都值得鼓励。

 

而那种只求60分万岁的学生,则因为

普通学生积点值:60分学生积点值=2:1

从而虽然每门课程都及格了,但是加在一起,即使是多选些课,也还是完不成普通学生需要完成的总学分下限。这从制度上,就根本性地否定了“60分万岁”的那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总学分计算办法,本来就是学分制的重要一环,只不过长期被国内所忽视。中国学生的学业怠惰现象(大学成绩60分万岁现象),很大程度就源于我们过去不合理的第一种学分计算方法。

 

一个课程,所有及格学生的学分值,都是相同的,这有点像一度施行的“大锅饭—公社化食堂”制度(见相关新闻综述),结果却搞得,种地的农民自己没饭吃。过去的那种学分计算方法,也有此种效用,从制度上,降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搞得老师很累,在很认真很负责任的老师的督促下,班上才会再多出10%的学生认真学习,就跟当年的文革情况一下,在高层领导的亲力而为之下,全国也才能只出“大寨”那样的几个先进典型。

 

通过制度设计,若我们采用西方大学规范的总学分计算方法(或者进一步采用改进版),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相信中国大学生也会像西方大学的大学生一样,普遍地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甚而倍之。

 

这是我的认识和猜想,请其他关心此问题的老师们指正。

 

延伸阅读:

大学建设:学分制的设计和改进

大学精英教育:建重点班不如开荣誉课程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259616.html

上一篇:理智:三大文档整理结构和三大智力功能
下一篇:Wisconsin(Madison)大学教授杨同海访谈录
收藏 IP: .*| 热度|

3 赵星 艾云灿 俞立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