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图书馆之恋

已有 4104 次阅读 2008-2-29 09:06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2008-02-28)
       
工作之后很少去图书馆,未必不想,只是不便。离开了学校和研究机构,也就远离了图书馆。
 
有时,我会突发奇想:如果图书馆能像书店一样多,那该多好。
 
我逛书店的次数目前仍不少于每周一次,对我来说,书店部分地起着图书馆的作用,不购书也可以蹭书看。但书店毕竟是一个卖场,它追求书的高效流通,大书城的嘈杂和动荡正是它人气的展现。而图书馆的价值则是它的藏书,以及它所提供的阅读场所。尤其后者,使得多年后的今天,在阅览室沉浸于阅读享受的美好记忆仍不曾去怀,它构成了我对图书馆尚存的感情的全部。
 
专注于图书与专注于电子屏幕,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我喜欢看沉浸在读书中的人。就如法国的让•马里•古勒莫(Jean Marie Goulemot)在《图书馆之恋》(L’Amour des bibliothèques,孙圣英译)一书中所说的:“我从书上抬起头,是为了欣赏对面那个沉浸在书中或是梦想中的一张脸,它就像另一个我一样让我感动。”
 
古勒莫还写道:“阅读常常让我们置身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一种精神上的别处,比周围的世界更加真实。阅读时我们忘记了投射在自己身上的或愉快或不以为然的目光,也逐渐忘却了身体的束缚。被书吸引的读者完全沉醉其中,就像一个嗜睡的人一样任凭身体做出一些冒失的举动。沉浸在阅读中的读者自己毫无察觉就会做鬼脸,抓头皮,叹气,傻笑,皱眉,有时还会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技巧挖鼻孔,掏耳朵。我的本意并不是谴责这种随便的行为,人们可以将类似行为视为一种重获的自由,或者正相反,一种不合时宜地追求自由的结果。”
 
图书馆对读者的意义还有很多,包括环境的安静。“随着手机的出现,人们想要讲述自己的愿望无法抑制,安静成了一项无法实现的福利。”
 
古勒莫对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的思索是多角度的、深刻和细腻的。“对某些人来说,图书馆和很多其他封闭的场所一样,也是读者们的梦想滋生的地方。在读者们的沉静中孕育着欲望,酝酿着调情,进行着暧昧的摩擦和转瞬即逝的碰撞。”
 
今天,图书的数字化版本愈加完善,信息技术正在消解图书馆的空间限制,读者甚至可以足不出户而完成查阅。这一变化自然会激起古勒莫这种对传统阅读、对书籍实体情有独钟的人对它的批评:数字化取消了书的物理上的独特性,把它压缩到只有内容,让它赤身裸体。“阅读可悲地成了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脑力活动。”
 
《图书馆之恋》这本书给了我们许多值得反思的视角,我相信,这些视角定能引发爱书者们的共鸣。
 
最近看到消息,今年国内又有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实行免费服务,国家图书馆还推出了七大方面的优惠措施,包括取消了读者卡工本费、读者卡年度验证费、读者存包费、自习室使用费、讲座门票费等,读者还可凭第二代身份证直接入馆阅览。一时间,诸如“全民共享图书馆服务正变为现实”、“图书馆全面降价能否引发全民阅读热潮?”等等的报道见诸媒体。开放图书馆当然是件好事,但我相信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在《图书馆之恋》中,古勒莫甚至认为:公众进入大图书馆不太合法,这是“狭隘的、复仇心切的平均主义”,“所有人拥有所有物的权利将逐渐导致所有人缺乏所有物。”
 
《图书馆之恋》其实是一本讲述图书馆历史的书,只不过它完全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述说的,它不是学术性的,而是随笔式的,充满激情,偶有偏颇却不乏深度。
 
古勒莫回顾了包括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内的一些知名图书馆的沧桑变迁,追索它们被焚毁、被重建等等命运背后的诸多含义。他相信图书馆是有生命的,被读过的书即使被毁,也永远不会死亡。从历史的跨度看,书始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始终占据话语权的首位。“书籍审查就是对书籍的力量最夸张的承认。”
 
“人是书籍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敌人。人类对书进行拯救,保护,分类,整理,同时也进行审查,人类发动的武装斗争把书送上了不归路。人们应该在所有的大图书馆建立一个纪念碑,纪念被焚的书籍,被洗劫或被破坏的图书馆。”
 
读到这里时,我猛然想起小说《风之影》里所描述的那个叫做“遗忘书之墓”的秘密藏书馆。我在想,还有许多书,虽然未曾被毁,依然“健在”,但已被人们遗忘了,正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休眠。
 
随后,我有一种隐隐的冲动,希望能有些机会,就像在旧书店淘宝一样,直接深入图书馆的书库,零距离找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06-16527.html

上一篇: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
下一篇:《智者不惑——科学网博文集萃》编后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