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器物制作使用尺件,则以合适的尺长量测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即长度数据具有公因子“寸”或“尺”。部分器物古人制作时有尺寸考虑,但肯定有误差;实际值总在设计值附近——或许近于正态分布,少数可以非常精确,出现几率远高于均匀分布。
绘制五千年尺度演变图是四年前所定目标。2021年12月贴出初稿,其后又测算了三国、北朝以及众多史前遗址的尺长。现对原图略作增补,图中给出尺度数值和简略说明。
(1) 距今8000 年河南贾湖、裴李岗使用尺长15.9 cm,江浙河姆渡、良渚使用尺长15.8 cm即夏尺;使用地域从黄河右岸逐步后退至淮河右岸、长江右岸。
(2) 夷尺17.6 cm在距今4500 年之前使用于海岱地区,其后为夏尺替代。
(3) 商尺19.7 cm 以夏尺为八寸,晚于公元前5000年,最初在黄河下游的左岸使用;公元前1530 年后扩展至淮河左岸、长江左岸,但终未达到长江右岸。
(4) 华尺18.5 cm在黄河上游、太行山西侧地域使用,逐渐为商尺替代。因太伯奔吴,华尺在镇江及太湖流域使用至商周鼎革。
(5) 周尺21.5 cm为文王公元前1038 年制定,公元前1027年武王灭纣后全域使用;秦韩之外,列国皆使用周尺至国灭。
(6) 秦尺23.1 cm 为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所定,以华尺为八寸;韩国公元前270年之前改用秦尺。
(7) 汉尺23.1 cm 沿用秦尺,但社会用尺逐渐变长;新莽校核尺长回归23.1 cm。蜀沿用汉尺,魏尺24.0 cm,吴尺24.8 cm。
(8) 晋尺24.65 cm,东晋及南朝尺长大致恒定,而北朝尺长28.1 cm。
(9) 隋以晋尺24.65 cm为小尺,另定大尺29.6 cm 以协调北方用尺。
(10) 唐初沿用隋大尺,公元721年制定唐尺30.8 cm,以隋小尺为八寸。
(11) 五代十国之尺长仅确定南唐31.4 cm。宋沿用唐尺,南渡后校核尺长回归30.8 cm;南宋末年社会用尺或增大至32 cm。中原地域金尺以及其后元尺为33.4 cm,但北宋后期社会用尺31.0 cm以鲁班之名沿用。
(12) 明尺32.0 cm (或31.9 cm) 之外,另定裁衣尺34 cm 以协调元代后期的社会用尺。
注1:作为国家制度的尺长即尺度是精确的,但实际社会用尺会随地域和时间而变化。现存尺件的平均长度并不能作为朝代的尺度。
注2:彩色的尺度或尺长线引自文献,而黑色为笔者的研究结果,辽国的尺长尚未能确知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再版时,会引用笔者的结果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