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月没有更新博文了;不过,科学网博客还是常来,看博友的文章,看自己的文章。因为觉得清华简可疑,专家说我“走火入魔”,故而得静心想想。
*************
给研究生讲《岩石力学》,总要说说 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精度;今年该是最后一轮,故而花了一天功夫做PPT,以测算尺度遇到的相关问题具体说明。最后介绍了暑假见到的两道算术题——讲课时是以动画逐段播放。
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科A/B类地区数学的分数线 56/53分(满分150分)。
小学生能发现的错误,怎么会见于试题,又印到书上呢?相关专家缺乏常识啊。
将下列博文的部分内容略作修改重新贴出。
从“首次发现”说部分清华简或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37008.html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简文(鳥咎)隶定为“鹄”还是“鸠”,尚没有确定;而末简背后的篇题与首句“曰古有赤鹄集于汤之屋”不同,似乎取名为《赤鹄》才符合惯例;“于(5)/於(2)”混用,也是可疑。“清华简出土不明,两枚无字残简不足以证明全部为真,应对有字竹简取样测年”,乃是常识。
出土明确的楚简罕见简序叶码,而清华简多有简背序号。专家多认为《赤鹄之集汤之屋》15支简和《尹至》5支简、《尹诰》4支简应是同卷。不过,倘若真是战国简书,三篇简文约750字,就是“伊尹及汤”故事的三个段落,怎么会分别从“一”编号呢。篇题不在卷末而不成为标志。
简背照片左侧留有宽度不等的缝隙;《尹至》《尹诰》划痕有简断。倘若是在竹筒划痕,则制简时有材料剔除,并非“(划痕可使)相邻竹简共用一道切缝而编连整齐[1]”,似与实际制作过程不符。划痕在竹简制成之后可能性较大:锐器逐次倾斜切入竹简之前可能有下滑。博友可以用竹筷试一下。
[1] 黄有志. 指尖上的楚简制作技艺——以复制《郭店楚简》为例. 书法报, 2023.05.17
[2] 李天虹.湖北出土楚简(五种)格式初析. 江汉考古,2011(4):102-106+2
《包山楚简》1991年出版,提及“有少量竹简背面有刻刀划出的斜线,或墨笔划出的墨线,相邻的简有的可据此依次相接,有的则不相关。这两种线道可能是在编联之前做的某种记号”;但未引起学界注意。湖北五地七批约800枚楚简,少数安岗、严仓简背面有刻划的斜线,严仓还有数枚简背面有比较粗的墨线,皆与编连无关[2]。
简背划痕未见于出土明确的郭店楚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走马楼吴简等。
2010年发现北大简、清华简有大量简背划痕;多有专家如姚老师,基于“此前伪作者不可能知道简背划痕”,判断2008年购买竹简不伪。笔者觉得,清华简的简序叶码和简背划痕,正是作伪的佐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