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我国早期“科学学研究组”中的情报学人身影

已有 575 次阅读 2024-6-17 06: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国早期“科学学研究组”中的情报学人身影

武夷山

 

蒋国华老师的《科学学的历程》(2024年5月)一书中介绍说:

 

北京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科学学研究组”于1979年7月21日正式成立,举办单位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霍俊教授为会长的北京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组长:霍俊;

副组长:王兴成、李秀果、杨沛霆、金良浚、周文森;

组员:骆茹敏、赵红州、徐耀宗、符志良、贾新民、王敏慧、李秀果、李惠国、王兴成、范岱年、郑慕琦、韩秉成、丁元煦、杨沛霆、柴本良、霍俊、金良浚、崔佑铣、胡乐真、蔡文煦、曹听生、周文森、冯至诚、雷祯孝、王通讯、朱新民、邸鸿勋、许立达、王士德、蒋国华、李汉林、刘仲春、桂树声、任亚玲、刘泽芬、莫惠芳、李连馥、段合珊、李延高。

 

这个名单共39人。下面我说说其中的情报学人(如果他们曾先后在图书情报部门工作或学习),还有我接触过或影响过我的人。

骆茹敏,曾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原名)国外情报研究部做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负责人、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司长、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兼理事会秘书长等职。

赵红州,见“我博文提及的赵红州”一文,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83103.html

徐耀宗(1932-2011),曾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情报部副主任、《科研管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编审、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秘书长。

符志良,曾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作,担任过业务处处长,匈牙利语专家,曾任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一等秘书。

李惠国,1988年至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副主任、代主任。2011年7月18日增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王兴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国外学术情报研究工作,在科学学、系统论等新兴学科领域"筚路奋跋涉,蓝缕启山林",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我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读研期间,曾和几位同学专程到王老师家里拜访,向他请教如何学习和研究科学学。

郑慕琦,曾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她和张碧晖、许立言合著的《科学学概论》是一本没有正式书号的书,但发行量极大。这是我的科学学入门书,一直视为珍宝。

韩秉成,曾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他生前曾与我住在同一栋楼的不同单元。“科学学”这个名称是他敲定的。

丁元煦,曾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作,他1987年去世后,韩秉成、杨沛霆、骆茹敏、郑慕琦这四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丁元煦的老同事联合在《科学学研究》发文,悼念丁元煦同志。不过,此时韩秉成已经调到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前身)了。

杨沛霆,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供职27年,著名情报学家,我读研期间他给我们讲过科技史课程,水平很高。

雷祯孝、王通讯,他俩的人才学研究论著对我有深刻的影响。

朱新民(1933-2017),先后在科学普及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国情国力》《知识就是力量》《百科知识》《潜科学》杂志社,《北京科技报》《健康咨询报》等单位担任编辑、编辑室主任、主编、副总编辑、副社长、总编辑及中国出版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我曾拜访他,并在他担任《潜科学》杂志主编期间多次向该刊投稿。

许立达,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1978年入学),当年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之一。前文提到的许立言是许立达的哥哥。

蒋国华,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设立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后,蒋国华老师担任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后来我接替他担任此职。

刘泽芬,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李连馥,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也就是说,39人中,职业或所学专业与科技情报、图书文献沾边的人至少有12人,占到三成!

我在“创刊32周年之际再回首”(情报学报,2014年第1期)一文中说:

(情报)学报创刊时,情报学与科学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很亲密,现在,除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外,情报学的友好学科不多了。例如,创刊号上,有我国科学学研究先驱者赵红州的文章《从“中介世界”看图书情报》;还有现在很著名的百岁老人、语言学家周有光的文章《文字改革和电子计算机》。现在,学报的作者群高度集中于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科技信息研究机构,来自其他领域机构的作者较罕见。在学报创刊第20个年头即2001年的第1期曾发表西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解怀宁和熊渠邻合写的文章,探讨情报学和科学学的关系。现在不太可能再有人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因为二者间的关系显然没有过去紧密了。

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相关阅读

张碧晖:我所知道的全国科学学联络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CS75IBT0511D98B.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38468.html

上一篇:赴芬兰参加ICSTI 2010夏季会议情况汇报
下一篇:我审定的中信所和中信所战略研究中心英文简介(2006)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5 马丽丹 宁利中 杨正瓴 郑永军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