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baiyang

博文

编辑心得七:调研类文章的常见套路和改进建议

已有 1926 次阅读 2024-4-20 11: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编辑心得七:调研类文章的常见套路和改进建议

 

   最近审了一些调研类投稿,总结了一些套路性做法。在此说说我的感受和建议,希望对该类研究更好地说服评审人和编辑有益。

 

   一般性套路:样品采集及分析+数据相关性分析+风险指数计算(多用TEST软件)。

 

常见问题分析和建议:

1.     样品采集量不够大(比如样本量少于100个)、取样代表性不足(比如特意从某地或不从某地取样)、而有的稿件一看就是作者组内不断的“完善”结果,数据从一城到一地到一省到一区再到一国逐级递增,不断累加再发表,虽然不能说有错,但总感觉有灌水凑文章之嫌,其意义也就呈逐级下降趋势。

 2.   相关性分析比较牵强:要么是彼此之间的关联,要么是和常见环境指标关联,用数据做数据深挖似乎没错,但对调研类文章而言似乎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很多调研很少和污染物物质的来源、生产企业、主要用途、集散地位置、时间累积性等进行关联,意味着缺乏对污染物的溯源和发生的合理性解释。

    有些物质,我感觉如果是环境人测,就总是有的也总是有害的,但如果让食品供应者测(或者污染物生产者),则肯定没有或危害很小。这就是立场决定了结果,类似做棺材的人希望世上的人死的越多越好。所以,无溯源的污染物出现,虽然一时震撼,但可能是经不起长久推敲的。作者如果觉得这不是自己的责任,则不免让人怀疑其立场和结论的可靠性。

3.    浓度x毒性指数=风险指数的分析过于浅白,而未考虑人群或生物的接触频率或程度。

4.   缺乏创新性和广泛意义:虽然该类研究的确很难有新概念新方法,但还是不能只考虑一时一地的意义。我以为,最好是能结合全球普遍的趋势或数据做统筹分析。当然,如果是最近才出现的从未被关注的污染物,首次报道其广泛发生也是可接受的。当然,如果作者能在“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发现了其它有意思的结论或暗示,那就更受欢迎了!

      从编辑角度想,该文是否能被后人引用?被什么文章引用?引用点有几个?或者说,别人通过这篇文章,后续能再干点什么? 这些都是是否送审的考虑。虽然凡事不能急功近利,但也肯定不愿总是发表一些不能被引用的稿件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099-1430515.html

上一篇:一种新型无衍生化痕量碘乙酸的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影响可吸附有机卤素分析结果准确性的两个被忽视因素
收藏 IP: 183.9.1.*| 热度|

1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