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捡肥记

已有 1684 次阅读 2024-2-8 17:22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有个小笑话:“你有《时间简史》吗?”回答是:“我哪有时间捡屎啊!”或“我有时间,但不捡屎。”《时间简史》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创作的科普著作,首次出版于1988年。对于我来说,我有时间捡屎大概也就在1988年前后,1990年我到县城读高中之后,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捡屎。

    我生长在江西中部腹地的农村。当时,属于老区的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家里有几亩责任田(总共不足5亩),大大小小数十块地(印象中总数为28块),最小的2厘,最大的1亩2分。最近的距家1华里,最远的距家5华里。那时的路多是土路或田埂路。除了责任田之外,还有4处自留地,分散多地,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名。耕地需要牛,大块的是租人家的牛或从十华里外外公家赶过来援助。大部分农活是借助肩挑背扛,外加一些简单的农具(锄头、禾爬等)完成的。“锄头”有种谐趣叫法为“勾字笔”,家长教育我这样的正在读书的小孩,经常会说:“好好读书!不好好读书,将来拿‘勾字笔’。”

   “捡屎”在我们老家有文雅些的叫法叫“捡肥”,实际就是“拾粪”。“捡肥”装备颇为简单,一个残破但勉强能用的栏箕,一个耙子,这个耙子通常是残破的锅铲简易改装或者废旧的禾爬(耘禾用的),轻巧易携。很少用锄头,因为锄头较重,而且锄头是家里的重要工具,使用之后需要妥善保管好,我们家是放在厨房的。“捡肥”专用的耙子,清洗不便,有气息,通常是藏在户外(比如柴堆或比较隐蔽些的角落),如果是旧锄头,很有可能会被人“顺走”,因为旧的锄头,通常可以找铁匠打制新锄头,有再利用价值,如果是卖废铁,也能值几个钱。

    “捡肥”捡什么肥?古人将肥料称为“粪”,但这个“粪”和我们今天理解的“粪”还是有差距的,它不光是人畜的粪便,还包括草肥、杂肥(如蚕粪、豆科植物秸秆、骨汁)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是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意思是要想庄稼长势好,必须多加施肥,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古人将肥料称为“粪”,但这个“粪”和我们今天理解的“粪”还是有差距的,它不光是人畜的粪便,还包括草肥、杂肥(如蚕粪、豆科植物秸秆、骨汁)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施肥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产生了“以肥改土”“因土施肥”的技术。明清时期更明确提出了播种之前要垫底(基肥),播种之后要接力(追肥)的概念和施肥“三宜”(时宜、土宜、物宜)原则。化肥是1950年左右才进入我国。

    在我们村捡肥,主要是捡牛粪、猪粪,鸡鸭鹅的粪便不好捡拾,还不见数,狗粪太臭(有些嫌弃),人粪亦臭,在茅厕所之外的,通常由狗代劳。捡牛粪,尤其是那种大水牛的,一坨半框,捡肥者的成就感、获得感颇强。捡满一筐,往自家的垃圾坑(包括生活垃圾)倒一次。捡肥者多为老人或十岁左右小孩。我所在村子比较大,捡肥的人也比较多,大致是“分片”的,如果离家较远,运回自家的垃圾坑也费劲。村子里那些粪便,也是竞争性资源,有不少人“捡肥”。“捡肥”的时间点是有讲究的,比如去放牛或放牛回来的时间点,是“好时机”,牛经过频率较高的路段是“好地点”,得注意捡肥是先到先得,需要尽可能避开或错开竞争者。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量力而行,比如筐弄得太满,提回去费劲,还可能弄脏衣服,得不偿失。

    我捡肥,有耳濡目染的因素,也有大人教育的因素,帮助分担。我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的父亲调回所在乡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我上小学那几年,学校的校舍是在国宝公祠。那几年扩张比较快,学生最多的时候上千人。学校厕所产生的粪便,有“粪票”,父亲有挑粪经历,从学校厕所挑一担粪运到责任田,路途挺远的(比从家到责任田更远)。父亲挑粪的时候,我见过。挑粪的粪桶用的是尿桶,尿痛是每天放在床边的,因此需要好好清洗,清洗时我也见过。我捡肥比较积极,也算是一种分担。我们家,也就我母亲壮实一些(个不高,但力气大),我父亲算是“文弱书生”,我们兄妹四人,年龄相差不大,我是老三,重体力活干的少(也确实干不了,我大学毕业时候体重才106斤),努力干点力所能力的事情。捡肥通常是寒暑假假期中或周末。暑假期间,除了捡肥之外,我做的比较多的一件事情是小溪小河里用小网捞鱼虾、泥鳅等。这是技术活、也是辛苦活,通常是在烈日炎炎下忙碌,但这个苦我能受。只要去做了,或多或少是有所收获的,能够吃上荤腥,改善伙食,全家高兴。相比“竭泽而渔”要轻松得多,竭泽而渔是体力活,收获方面还得看运气,这活我同我二哥干过,我二哥比我大四岁,他力气比我大,我只是做助手。

    捡肥是我的亲身经历。在我的家乡,这个活也许很少有人干了。种地的人少了,大多数农活机械化了。耕牛基本没有了,近年偶尔回家乡,越来越难见到牛。据了解,见到的牛,很有可能不是耕牛,是有人养着卖牛肉的。过去基本家家户户养猪,且多是散养,现在很少人家养猪,即便养了也是圈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21120.html

上一篇:老师说我是书生
下一篇:奇迹不奇,事在人为——纪念科学网图谋博客15周年
收藏 IP: 172.233.130.*| 热度|

8 郑永军 尤明庆 许培扬 宁利中 刘进平 陆仲绩 孙南屏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