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翻阅《文笔》2022年春之卷,旧文重温栏目选刊了朱光潜《谈读书》摘编版(P19-23,该文文末注释为“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该文给我的印象是老少咸宜,且雅俗共赏。进行了“圈点勾划”,还打算进一步做点摘编。因为读到的是“摘编”,我在想原文该是怎样,便有了读后索隐。索隐在本文的含义为“探索事物隐含的道理或意义”。
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读书大辞典》 (王余光、徐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该书对于读书话题的梳理是颇为全面、系统的,试图从中得到一些线索,且确实有所收获。该书中有4个词条:朱光潜读书(P115),朱光潜读书法(P288),朱光潜“修养三书”(P496),朱光潜喜爱的中外图书(P769)。由此我知道,应该是朱光潜写的《谈读书》。
读秀学术搜索,期刊子库,标题“谈读书”,之后作者“朱光潜”,可得中文期刊论文54篇,1998-2022年(2000、2001、2003、2018之外,其余年份均有1篇以上),其它年份4篇(1939-1942年)。知识子库搜索“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有23条结果。再利用全国报刊索引库,获得了两则文献的全文。(1)朱光潛 《中央周刊》 1942 年 [ 第4卷 第43期 ,5-7页] 朱光潜.谈读书[J].中央周刊,1942,(第43期).开篇为“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谈读书,这问题实在是谈不尽,而且这些年来我的见解也有些变迁,现在再就这问题谈一回,趁便把上次谈学问有未尽的话略加补充。”,接下来为“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两句为“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准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早下功夫。”“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紧接着有下一句:“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脚,就成了‘消耗战’。”(注:这一句《文笔》的摘编中没有。)(2)朱光潛 《新民报半月刊》 1939 年 [ 第1卷 第2期 ,51页 ]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作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图谋注:该报刊载的是只是100字左右的“豆腐条”。)
由以上信息知道,朱光潜《谈读书》至少是由两篇文字构成,一篇是1942年《中央周刊》刊发的《谈读书》,这一年朱先生45岁,另一篇为“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谈读书”,也就是30岁左右写的,我试图获取未能获得。发现了相对比较完整朱光潜《谈读书》为:朱光潜著. 心若从容,一世安好 散文集 中国 当代[M]. 2017:178-190.这篇文字中将1942年《中央周刊》刊发的内容全收了,另一篇估计亦是比较全的(我进行了“抽查”)。朱光潜《谈读书》,期刊文献最近的摘编是:朱光潜.谈读书[J].新作文(初中版),2022(6):55-57. 该文摘的比较完整,与《文笔》的摘编相比只少了两段(每段300字左右)。《新作文(初中版)》赏析部分有:“朱光潜先生是一个爱读书、好深思的人,涵泳于中西方文化。他对人生与美有深切的感悟,并能保持求真、诚挚、豁达的心胸。在这篇谈读书的文章里,朱光潜先生告诉了我们许多读书的方法与理论。”
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写作(发表)于1942年之前,80年后的今天(朱先生已逝26年)仍然倍受关注与喜爱,由此可见其真知灼见泽惠后人,且绵延不息。
延伸阅读:
朱光潜.谈读书[J].新作文(初中版),2022(6):55-57.
作者简介 :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谈美》《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并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读书方法,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