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篇博文说了 “清华简全部为真”证据欠缺而疑点尚存 ,自认为不必再说;但看了网上姚老师与他人的讨论,有位先生说“《清华简》非伪造吧。说假的,多为文字与古籍偏外行(注1),子曰不可与言(谣言清华简局部真及取样偏,世上多谣言)”,觉得还是多说两句为好。
又,某热心人也将我的博文剪贴到腾迅网,却省略了最后的科学网博文信息。
1 二月底开始认真学习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相关文献。看了《报告简本》的金文历谱和陈久金先生后续的三版修改稿,真有些失望(注2)。其后自己补充收集资料,排出有一百个日期的历谱以确定幽王至昭王的元年,康王、成王及武王克商的年代则沿用陈久金先生的修改终稿。
贴出之后发现,共王元年BC938 和《古本竹书纪年》“自周受命穆至王百年”意味着受命元年为BC1038,而“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即克商年BC1027与《史记·周本纪》十二年克商构成闭环。相关历日确定成王元年为BC1026,即武王崩于克商年底。这得到《逸周书·作雒解》和《武儆解》的支持,而《尚书•金縢》《史记•周本纪》中“克殷二年”或许是“伐殷二年”之误,如《古本竹书纪年》就称“十一年周始伐殷”。
其后努力寻找相关年代数据,确认所定西周王年有无不可解释之欠缺。清华简《系年》《保训》《金縢》《耆夜》《摄命》有西周内容;不过,《系年》之外均有辨伪,且部分证据颇为有力,但“所述与西周用词或礼制不符”等无效,因清华简只是声称战国竹简。
2 专家学者说《耆夜》“维武王八年”、《金縢》“武王既克殷三年”与《史记•周本纪》等不同,但未说这两个年代与“断代工程”相符!BC1046 克商而成王元年BC1042;文王受命七年崩,受命十三年或十二年克商,有武王八年。
不过,清华简《耆夜》“维武王八年”,那么《金縢》“武王既克殷三年”就应该用“武王九年”。不知专家可曾注意到“同一批文稿总该纪年协调”。至于《史记》《逸周书》等表明武王没有建元,那是次要的。
3 笔者最先注意到清华简《系年》,读了有关西周内容的前四章。此处单说第一章。整理者的释读以通行文字写为如下,似乎稍有些“文气欠顺”。
就文本而言,依据《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周本纪》即可编出,并没有提供特别的信息。如《周本纪》有“宣王不脩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只要将“不脩籍於千亩”作为西周败亡的原因,而将设立“帝籍千亩”归于兴周之武王即可。
不过,“……,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似有欠妥。“宋”为“宗”之笔误,大约已是学界的共识,不必在意;但句中插入“厉王生宣王”或引起误解,而“是始”用词有误。
《楚辞》和《庄子》未见“是始”,《孟子》卷二梁惠王“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史记•项羽本纪》有“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晋世家》和《魏世家》有“以是始赏天开之矣”,7处“於是始皇”,6 处如《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于是,由是,以是”之中的“是”,都代之前句所说事项;而“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田”中“是”该如何理解呢。
或许写为“……。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归卫。厉王太子静继位,是为宣王,始弃帝籍弗田;卅又九年战于千亩,败绩于姜氏之戎”,则辞约而义明。《系年》第一章就是114 字的三句话,欠妥之处颇多,似乎不是出自高手啊。
4 《系年》138支简,长44.6~45 cm(注3),二十三章,含合文、重文共3875字。平均一简28.1 字也是太少。参照西晋出土的《汲冢竹书》,简长二周尺四寸51.6 cm而一简40字,《系年》简长45 cm 本该一简35字而只有28 字,则“学富五车”就是四车而已。又,部分清华简如《良臣》《祝辞》与《汲冢竹书》的字距相当。
清华简声称楚简,《系年》涉及楚国内容较少,却有许多讹误。剪贴 “熊贤品. 简牍文献商周史事记载的改编与讹误. 西部史学, 2022,(1):16-30” 相关论述供参考。
5 笔者只是说自己所见的部分清华简如《系年》的真伪存在疑问,并没有作出判断;篇章尾部的竹简多有空白,取样测年即可消除疑虑。这又有何难呢?主事者真是不能理解“无字残简的测年对于出土不明的清华简没有效用”。
注1 辨伪或许就得由局外人来做,“核心学术圈子内的专家”怎能相互拆台呢。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晋公盘为真,但是铭文中“晋”三见,字形不同,其一肯定讹误,能是晋公嫁女至楚的媵器吗?且不说器物适用米制尺度——口径40 cm、宽45 cm 是原始数据,CT 图上有标尺70 mm 标尺。请注意,12、20、27、33、38,构成二重等差级数,想来是有意设计的。专家和内行倘若要为晋公盘“护真”,最好,当然只是最好,给出证据而不是说“质疑者都是外行,不必理睬”。清华简的处境正与晋公盘类似啊。
子仲姜盘和晋公盘的适用尺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17717.html
注2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22”中历谱,七个铜器需要改动历日干支,五个铜器初吉在朔前一、两日;走簋、休盘和(录见)簋的既望为二十三日,吴盉及曶鼎的既生霸为十七日;《毕命丰刑》胐为五日。不仅如此,为了排入八十个历日,二百七十六年间有两年连闰11次、三年不闰10次、四年不闰4次,而为了二十六年番匊生壶和三十一年鬲攸从鼎,连闰之后厉王二十六~三十年竟五年不闰。断代工程认为西周建子——如宣王廿一年至幽王二年都是建子,成王元年至昭王十九年因《召诰》《顾命》和庚嬴鼎的日期三年非建子;但是,为了排入铜器的日期,夷王元年之后正月朔在儒略历11月17日至24日有七次,在1月12日至20日有六次,而冬至日在12月29日或28日。制作精美青铜器的先人判断正午日影最长的冬至能有如此误差?如此的西周王年竟然已写入《辞海》等工具书!
注3 清华简多说“最长46 cm,相当于战国尺二尺”。所说战国尺长23.1 cm现藏南京大学。不过,尺长23.1 cm 是BC350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尺,并为汉朝沿用;韩国或许曾使用秦尺,齐楚等皆使用周尺21.5 cm 至国灭。“战国尺”之名不能成立。又,《楚居》简长47.5 cm,《命训》完简或许长49 cm ;而2021年12月17日澎湃新闻:“清华简”第十一辑发布,后续将出“清华简”校释本和英文版,则称“长度从10厘米到47.9厘米不等”。
笔者觉得清华简尺度混乱。《筮法》《别卦》适用秦汉尺23.1 cm、《算表》适用周尺21.5 cm,似可肯定;其他篇章适用尺度待定。某些竹简不符合尺度或者说没有尺寸,也可能类似于用包装纸自订的练习本。正规的简牍想来是有尺寸的。郭店楚简有长32.5 cm左右,就是一周尺五寸(32.25 cm)。秦汉简尺寸多是规整,如甘肃天水放马滩、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与整尺寸偏差在2 mm 之内,多为 1 mm。
以周尺21.5 cm计算,则三尺64.5 cm、三尺五寸75.25 cm、六寸12.9 cm 可以贴合“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科学出版社, 2011.前言”中遣策长度 64、65 cm,75 cm 以及13 cm 的圆整数据。第一章介绍长台关1号楚墓遣策,29支简保存完整,长68.5~68.9 cm,即三尺二寸(68.8 cm)。此外,竹简受压及脱水后变形难以估计,个别数据或有印刷错误,如遣册中仅有的一件竹牍长48.5 cm(前言ⅸ)还是47.5 cm(P41),查看《文物》1988年第5期“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和“包山2号墓竹简概述”未能找到相应的数据;若依后者就是二尺二寸 (47.3 cm),前者则是二尺二寸半(48.38 c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