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周尺的确定及楚国的用尺 精选

已有 9363 次阅读 2020-10-1 11:00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尺长的确定

宋代木匠拿着尺长30.9 cm穿越到现代。他到处量量,而后就说新尺短了3(30 cm):三张床宽6尺、5尺和4尺,而长都是7尺(含床头);办公桌高2尺半、长4尺;茶几(60*98)2尺整,但长是333——未按规矩添3分下料;花盆架一尺见方。宋木匠说,过不了几年尺就又变长啦,竹尺还是有用。

汉代木匠拿着尺长23.1 cm穿越到现代,则会说新尺长了8(25 cm):床长8尺(床头4寸),宽726尺和48;办公桌高3尺、长4尺8;茶几宽24,但长48——就料做的花盆架正好一尺见方。汉木匠说,铜尺是爷爷的爷爷做的,以后没有用啦,可以随他入土。

汉木匠和宋木匠都做了各自的新木尺,两人遇到一起必然要发生争执,但不会挥尺相打,而是继续量桌子量杌子,量门量窗量锅台;不用说,汉木匠会嘲笑宋木匠“您怎么尽是些三寸,还欠3分、过3分的”。不过,从“汉木匠的四尺就是我的333分多,他量的尺寸也不整”,宋木匠终有一天会领悟到:真正的新尺长多了。博主对此坚信不疑。

AA2.jpeg

现在博主穿越到周朝,从青铜器中寻找尺长,说“武王征商簋”即利的底座边长21.5 就是一尺已经说了许多物件的长度与此相关,可以再说几件。下图西周鄂叔簋,18.5,口径18.1,方座边长 15.1(七寸整15.05,而格伯簋的底座为九寸整。方座的范式简单,尺寸准确。口径则比较复杂,略作解说如下。

 

“董亚巍.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 No. 9~11”介绍商周簋器的范铸,主要过程是:(1)制作与簋外形相同的圆形泥胎,剖出1/4成为原始模;(2) 以其翻制阴模,用阴模翻阳模;(3) 阳模焙烧后翻制8件外范;(4) 4件内部贴与簋等厚的泥片,阴干后焙烧成陶;(5) 合范而成芯盒,填泥于内,捣实而制成泥芯;(6) 泥芯与另4件外范合在一起而铸簋。

制作模范的控制尺寸或许是口沿下方的外径,想来会用固定长度的专用尺件比对以确保合范,而口径尺寸偏离设定值也是能够理解的——模范泥土制作,干燥和焙烧都会有些变形,关键部位会核对尺寸,并进行修整。就此而言,利簋22格伯簋21.9胡簋43的预定口径为一尺、一尺和二尺,差别5 mm 之内可看成加工误差。

上图鄂叔簋或许以口沿下方外径7寸设计,而口沿是自由尺寸春秋早期的子仲姜盘,高18,口径45;虽不能直接测量,但可判断口沿下方外径约 43即二尺。同样出土于山西的春秋晋公盘,口径40,则口沿下方外径估计约 38.7即一尺八

zzj 2.jpg


2   楚国或许未用过秦尺23.1 cm

西周和春秋的尺长想来都是21.5,楚国当然也不例外,前面已讨论湖北省博物馆等收藏的众多青铜器和玉器;但战国时尺长有些复杂。有说中山国尺长22.25,但只是基于墓室的计算值。不过,商鞅公元前350 年二次变法确定尺长23.1 ,南京大学存有洛阳出土的战国铜尺。其侧面刻寸、首寸刻11已在博文“咫尺之间的长度和商周之际的精度”解释。汉随秦制,且新莽复古回归秦尺,存世实物较多,尺长23.1 没有疑问。

AA0.jpg 

国家博物馆藏有青铜衡2,长23.1523.1厘米,前者或因锈而略长;正面均刻线,一件刻十寸,一件中间二寸刻寸线、其余刻半寸线;背面均刻“王”字。馆藏介绍:寿春是楚国晚期都城,出土的‘王’字青铜衡“很可能是楚迁都寿春城后王宫使用的遗物”。

楚国真是可怜,受到西方秦国的压迫,在公元前278年从郢(今湖北荆州)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前253年再迁至巨阳(今安徽阜阳),前241年三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一路向东而于前223年灭国。也就55年啊。

该青铜衡可以校核尺长和权重,而通过黍重等也可校核量器。先秦对力矩平衡有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应用。笔者的感觉——只是感觉,楚国不会使用秦制的,两件青铜衡想来是秦灭楚之后推广其度量衡的用物,即来自商鞅之秦“王”。 或许,项籍(232-202)身长八尺有余、韩信(约前231-196) 身长八尺五寸,也是用周尺21.5,即175以上和183。此外,博主尚未发现与尺长23.1 cm 相关的楚国青铜器和玉器;若有反例,恳请博友告知出处。先说声“谢谢”。

就楚国使用长23.1 的秦尺而言,或许目前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寿春出土的两件“王”字青铜衡,似乎尚是孤证,且并不坚实。

3  结语

如果出土的同类物件如陶瓶数量很多,而形状、尺寸相同,那么就可以说尺开始使用。只要有一定量的不同种类物件,就可以确定尺长。似乎没有难度啊。不过,博主阅读有限,觉得秦尺23.1 cm 之前的尺长似乎尚没有定论。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尺长也是至关重要的标志,真得花些功夫说清楚呢。

AA1.jpeg

AA.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52843.html

上一篇:数字背后的真相
下一篇:商尺19.7 cm的证据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15 李毅伟 刘炜 杜占池 陆仲绩 黄永义 杨正瓴 王安良 史晓雷 苏德辰 信忠保 张晓良 朱晓刚 杨学祥 姚伟 黄建斌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