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2007-10-24)
如何把知识记得牢,是有规律可循的。举个例子,“我是一个兵”这句话你看一眼就能记住,而“兵我个一是”这句话虽是同样的5个字,却很难记,就算这次记住了,过几天未必能准确地复述上来。
道理很简单,虽然两句话的文字元素(data)相同,但前者有逻辑性、有内容(information),后者是无逻辑性的,没有明确的信息。有逻辑性的东西才容易记。
所以说,一堆毫无意义的data不容易记,变成information就好多了,而如果能变成带有story的information就更容易记了。我觉得,一个成功的知识传授者应该最会讲故事。
“科幻教父”艾萨克•阿西摩夫(Isaac Asimov)一生写过300多本书,属于善于讲故事的大师级人物。所以,他的《科技名词探源》(Words of Science and the History Behind Them)才能成为可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典范。
这本书打开了一扇瞭望历史之窗,让读者看到了许多专业术语的来龙去脉,引人入胜。阿西摩夫说:“我们无法缩小科学词汇表的容量,或者迫使其膨胀趋势变小,但是却肯定能使它变得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比如,magnet(磁铁)这个词是源于几千年前人们发现磁铁矿的地点,小亚细亚的城市马格尼西亚(Magnesia)。再如,Bionics(仿生学)这个词是1960年美国工程师Jack Steele把biological-electronics这个词组简写后造出来的。有的很有趣,像英语中alcohol(酒精)这个词是源于阿拉伯语词汇,而阿拉伯人自己称呼酒精用的却是来自英语的词汇spirit。书中介绍每一个词的起源及相关知识都非常完整,每个词条都在1000字左右。
这本书中文版的译者(卞毓麟、唐小英)也是名家。第一译者卞毓麟是天文学家出身,也写科普著作,还在1998年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工作,当版权部主任,主持策划了许多好书,可谓是身兼科学家、作家、出版家的三栖明星了。据说他的新作《追星》今年出版后反响不错。
《科技名词探源》的原版有497个专业名词条目,中译版只选译了其中的225多个,这是一个遗憾。真希望还能再出一个新的完整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06-11245.html
上一篇:
思考与分享思考下一篇:
寄语青年科学工作者(“岁月-书影”系列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