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三:诗如其人

已有 4813 次阅读 2017-6-30 21:00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三:诗如其人


唐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穆宗异母弟。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宣宗好读《贞观政要》,在位十三年,对内对外都大有建树,唐人追思,称其为“小太宗”,足见其性情与能力。

而《全唐诗》中录宣宗诗六首,气象开阔,豪气自成,其风格也类似于太宗。

《百丈山》一诗云:“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词句质朴,而意境雄浑,尤其“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一联,豪情纵横,天地尽在胸中掌上。这样的胸襟气度,中唐以后,的确也只有“小太宗”才能具有了。

宣宗的豪气,在他与黄檗禅师的《瀑布联句》中也尽情显露。黄檗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景象壮观,辞句则抑扬顿挫,如山岳起伏。宣宗联句则是:“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峨峨山岳,转瞬间化为奔腾浪涛,冲决而去,赫赫然有万夫莫当之气势。

宣宗的胸襟,于其《题泾县水西寺》中,亦可见一斑:“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胸中有丘壑,故眼前景物,也是天地豁朗、意境开阔:大殿连云,钟鼓悠扬,身在山寺,心境却可横越长安与江南。

《百丈山》中,见的是豪情;而另一首七律《吊白居易》中,见的则是贤明。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词句同样质朴平易,不事雕琢,不尚绮丽,而爱才惜才之心,跃然纸上。这是求贤若渴的帝王,对一代文豪的赞颂与追思。

有道是“诗言志”,又道是“文如其人”。“小太宗”之诗,的确足见其人其志。


武则天诗,最著名者大概是《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是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的那段时间里,在感业寺中写给高宗的。炽热的感情,滚烫的泪水,禁忌的刺激,救赎的希望,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亦歌亦哭,也无怪乎高宗看到这首诗后,大为感动,于是将武媚娘从寺中接了出来。这首诗中的武媚娘,是幽怨而热烈、深情而果敢的。没有这样的幽怨与深情,她不能打动高宗;而如果只有幽怨与深情,恐怕也不能打动高宗,更不能在高宗的认可与支持下、一步步登上临朝听政的高台。

诗中的幽怨与深情,是真是假,或许连武媚娘自己也分不清楚吧。也许当她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她将自己也感动了。

当武媚娘成为武则天之后,有了另一首诗《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镜花缘》里将这首霸气十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短诗,作为百花下凡的引子。

两首诗作于不同时期,但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武则天那种热烈果敢的个性。只不过,《如意娘》中,是不屈从于自己的命运;《腊日宣诏幸上苑》中,则是要主宰这天下的命运。

当然,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武则天的诗,并不止于这一种面貌。《早春夜宴》便是另一种风格:“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开篇即从大处着眼,寥寥数笔,长安城的春夜宴游图,便已展开。灯月交映,也是细节的绮丽与空间的辽阔的交相辉映。“送酒”与“流杯”,写夜宴的尽情欢乐。酒澜兴尽,从洛水泛舟而归,明月之下,春风沉醉,远处或有笙歌细细、灯火隐隐。这是太平盛世的良辰美景,也是让泛舟人想要高歌长吟的赏心乐事。

而这一首声律尚不够谐和的五律,其中意义,并不止于能够从中窥见武则天这位盛世帝王的心胸、品味与个性。

论者称:律诗体制的定型和规范化,沈佺期宋之问贡献较大,而武则天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作为最高统治者,她不仅大力倡导,而且身体力行。这首《早春夜宴》,也可以视之为武则天身体力行推行文治的例证。


武则天的个性,并不能得到太宗的嘉许,或许是因为同性相斥?

太宗晚年,偏爱的是徐贤妃。

徐贤妃名惠,《新唐书》称徐贤妃“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其父大约觉得女儿太过早慧,恐有妨碍,一直遮掩着女儿的才名,但又难免以这样的女儿为荣,“试使拟《离骚》为《小山篇》”,于是徐惠写下了这首《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这首短诗,极得楚辞流盼幽丽之美。其父“大惊,知不可掩,於是所论著遂盛传。太宗闻之,召为才人。”

说起来,中国古人对于有文化的天才似乎是非常宽容的。方仲永一介小童,生于乡野,未读书而能作文,乡民居然不视为妖邪、反倒将他作为一个小小天才捧起来。徐惠“五月能言”,“八岁自晓属文”,这意思是不用教、自己就会写文章了,家人也不以为怪,反倒颇为自豪,正史中还要大大的书一笔。

徐惠以才名而被召入宫,入宫之后,也沉迷于书海之中,手不释卷。

太宗逝后,徐惠痛不欲生,自请殡葬不得,还是在太宗逝后第二年即因病去世,时年二十四岁。

对照入宫之前的《拟小山篇》,一位长发飘飘、白裙翩翩的敏感多思、深情无悔的文艺女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宫中时,因为年轻,徐惠难免也有气盛之时。某次太宗召见,徐惠迟迟方至,并作《进太宗》一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太宗的怒气,因这一首诗而消解。

有些傲娇的文艺女青年啊。

不过,因为博览群书,因为站在帝国的最高峰,或许也因为在太宗身边耳濡目染,徐惠又不仅仅只有文艺的一面。太宗晚年,大兴土木、大肆征伐,徐惠上书劝谏,是为《谏太宗息兵罢役赋》,为历代史家所重,收入《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

这样的徐惠,才能写下《秋风函谷应诏》:“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开篇直入主题,苍劲雄浑。秋风过处,千山万岭上,群松俯首,秋雨潇潇,远望陵园一片苍茫,原野上秋云低垂,重重关隘上落日欲没。这样的景象,是辽远空阔的,又是萧瑟惨淡的。但至诗末,忽然一笔,紫气东至,真人归来,将全篇气氛意境,猛然翻过,如奇峰突起,如云开见日。

这是腹中有诗书、眼底有山河才能够写出来的文字。也无怪乎这首诗被编入作为教导唐朝储君和皇子们如何写诗作文、具有启蒙性质的皇室教材《初学记》。


无论是文宗、武则天还是徐贤妃,他们的诗作,都可以称得上一句“诗如其人”。

这也是诗家历来的共识。

正因为这是共识,初读长孙皇后游上林苑所作的《春游曲》时,便大感疑惑,觉得这与她本人在史书上的形象,相去甚远: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知名。

这是一首极为工整绮丽的艳体诗。在工整之外,又满纸俏皮活泼,“偷”与“学”二字,尤为生动。春光灿烂,上林苑满目芳菲,然而新桃嫩柳、舞蝶啼莺,都不如游春人的洒脱飘逸、出众风流。末了以林下风流结尾,于隋唐盛世风华之外,又大有魏晋之潇洒风度。

而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性情刚毅,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能够安抚后方、托付生死;贤良淑德,所以能以谦恭节俭自律并教导子女,以仁慈之心抚恤宫人;聪慧理智,所以好读书籍图传,与太宗谈古论今、襄理朝政,常劝太宗善纳良言(魏征与房玄龄都曾因此受益),并以长远目光约束外戚……《贞观政要》直言,贞观之治,长孙皇后之贤功不可没。

这是一位被视为楷模的皇后,太宗坚持以“文德”为谥,美之极矣,也是典范之极。

这样一位皇后的诗作,似乎也应当是以典雅庄重为主要风格,而不是这样光艳活泼。

不过,再想一想“朝服进谏”的典故,其实长孙皇后的个性,已可见一斑:太宗性情刚烈骄傲,而魏征好直言极谏,某次太宗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向长孙皇后说(下班回家先找妻子诉苦,长孙皇后一定很善于开导人,所以李二才会养成这个习惯),以后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魏征那个经常在朝堂上羞辱他的乡巴佬,长孙皇后没有直接对盛怒中的太宗进言(人在盛怒中本来就很难听进逆耳之言,太宗的脾气更容易加重这怒火,气头上说话容易针锋相对,所以古人说“事缓则圆”),而是默默回到内室,换了朝服出来祝贺,太宗不明所以,大为好奇,好奇心起(注意:转移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降火招数),怒火随之减弱,长孙皇后这才顺理成章地说出自己的理由,有明君始有直臣,今有直臣,故为陛下贺,太宗听了,转怒为喜(将苦口良药裹上糖衣,服药者就乐意多了),此后更加重视魏征(直言极谏与婉言劝谏,黑猫与白猫,其实一个都不能少对吧)

长孙皇后若生在今日,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这样聪慧圆转,善心与仁术兼具,如水势善利万物,流动生辉。

另一个故事,与《九成宫礼泉铭》有关。太宗与长孙皇后在九成宫避暑时一起散步游览,走到西城背阴处时,突然发现有一处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便拿起手杖朝此处试探深插,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后二人十分欣喜,于是太宗特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刻《九成宫礼泉铭》,以作纪念。

那时是贞观六年,帝后二人,都还比较年轻,李二拿手杖探地泉的举动,很有几分年少轻狂气,长孙皇后欣然同乐,宛然童心未灭,意趣相投。

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是上班状态,所以庄重严整、兢兢业业;《春游曲》中的长孙皇后,是休闲状态,所以调花赏春、潇洒风流。前者为皮,后者为骨,故而即使是正史中的长孙皇后,于端庄典雅之外,时时可以窥见那一点圆转活泼的聪慧。

归根到底,还是诗如其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063886.html


下一篇:慢慢读唐诗之四:杨妃妒否?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7 尤明庆 武夷山 尉剑俊 张叔勇 侯沉 许培扬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