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课文打假很重要,科普写作要严谨

已有 10110 次阅读 2017-3-24 07:34 |个人分类:杂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声明:本人博客文章,如系已发表,或约稿作品,会在文中注明。如需转载此类作品,请与作者取得联系,避免版权问题。未注明(将/已)发表作品的,作者自动授权读者在非营利微信公众号、个人账户平台转载,注明文章来源即可。

近日在新闻里看到,在信息流通变得更加顺畅的今天,义务教育教材里课文的打假时代终于到来了。

一天前人民教育出版社表态,引发了家长热议,被称作“真假难辨”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不再被新版教材收录。印象中这篇课文我也学过。不过那时候信息闭塞的很,没有互联网,查阅资料受到地域、资源的限制,非常困难。以大家对于教科书的权威的认同,没有人会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不过据媒体报道说对于这篇课文的质疑由来已久。最有力的证据是2009年杭州市的一位语文老师郭初阳发现,根据医学文献,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故事中爱迪生的妈妈得的病)发生在1884年,而故事发生时爱迪生7岁,当是1854年。时间对不上,这故事不是“真假难辨”,必定是虚假无疑。有“好事者”究根问底这个充满疑点的故事是哪里来的,最终发现来自一部美国1940年代的老电影《Young Tom Edison(年轻的汤姆·爱迪生)》。而至于任何正式出版的爱迪生传记里,都看不到这个故事的影子。有趣的是,电影里出演爱迪生的演员,米奇·鲁尼(MickeyRooney)在晚年的回忆录里关于这段情节曾经提到,这是“戏剧化的情节”。

(1940年的老电影《Young Tom Edison》剧照)

这些年被打假的故事不少,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熟知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里的地面上磨出的脚印。据亲自去大英博物馆求证的朋友写的文章,阅览室的管理员告诉他(她),那个房间很早就铺着地毯,留下脚印几无可能;况且据说当年马克思在那儿工作的时候,并非一成不变地坐在一个位置上。有趣的是,前去询问这个故事的多是中国和东欧游客。看来忙着打假以正视听的,不只是中国人。

把虚假的东西请出教科书,是再正当不过的事情。抛开课文的写作水准、欣赏价值等等标准不说,内容的真实性是最底线——除非明确注明课文节选自小说。然而走了这样长的路,说明打假不易。爱迪生的故事从被质疑开始,还继续救妈妈救了近十年。我想这得益于我们对于虚假的东西过高的容忍度。我不认为中国人是善于说谎的民族,但今天不少人对虚假的容忍度令人吃惊。就在打假爱迪生故事的讨论中,有一种论调就是,小孩子读的课文,能怎么样,假的就假的好了。这让我想起某打工皇帝前些年被曝出“野鸡大学”洋博士学位的时候,有一种力挺该“博士”的论调就是,这么有能力的人,有个假文凭怎么了,有那么重要么?!我觉得有,因为有没有那么重要,是我们的价值观邪不压正,还是正不压邪的区别。倘若我们知错不改,给孩子们的心理留下的,必定是说谎无关紧要的错误印象。对于教育来说,这是极为糟糕的结果。倘若他们不知道这故事是假的,长大了才发现被故意蒙蔽,那种心情,比说谎无关紧要这样的想法,危害还要大。

造假者在哪里都有,有的故意,有的也许是无心。比如我相信《爱迪生救妈妈》的最初作者(据说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限于资料,在看了电影之后,相信了其中的情节。但是人们在知道了虚假内容之后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我们的价值观的差别。在德国,学位论文造假的高官(不止一个)以离职收场;在英语语境里,被人说liar,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在日本,商家被抓到作假,你只会听到不断的道歉,没有人敢为自己说一句为自己开脱的话。至少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而我们的差别就在于,被抓了造假,会找各种诸如引用不当、合理借鉴、适度夸张这样的所谓理由。更夸张的,还会振振有词、掷地有声地宣称:我就造了,你能把我怎么地吧!

我们对于虚假内容的无所忌惮,在今天信息传播流畅、自媒体和新媒体盛行的情况下被无限的放大。一个每天都能看到的例子是在各种传播平台里畅行无阻的虚假、劣质信息。比如,由于我们对境外部分信息的获得有困难,当下出现了大量的以“搬运”境外媒体报道的新媒体(自媒体)“搬运工”,以译介国外的新闻等信息为主要工作内容。为了吸引眼球,夸张、歪曲及添油加醋是常有的事。在美国大选期间,新媒体上充斥了来自欧美非主流的八卦小媒体的虚假信息。笔者看到一个新媒体从业者说,为了吸引阅读量,对内容做手脚是必须的,比如把“性侵”改成“强奸”,就能提高很多阅读量。

如果这种信息是关于科技新闻、科普、健康等等,危害就远比比八卦更大。我比较反感用“微信体”写科普及科技新闻。有一种加拿大某公司生产的,用于矫正视力的仿生镜片将于今年上市。我数次在中文媒体(有严肃媒体,也有自媒体)上看到报道将这种镜片描述成“瞬间矫正视力”,只要植入眼球后,就“扩散到整个眼球”云云。查看了相关的信息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种需要手术植入的、类似人工晶体的镜片,且不说手术本身就是个有创的过程,“瞬间矫正视力”的说法是在过于夸张。以今天的技术,LASIK手术也能让患者在几秒钟之后达到视力矫正的效果,这或许比植入手术还是要快多了。还有一种在国内大行其道,宣称可以矫正青少年近视的角膜塑形成型隐形眼镜,夜间睡眠时佩戴,白天起床后通过强制变形了一夜的角膜可以达到一整天矫正视力的目的。所有关于这种产品的广告、软文都不会提及目前尚有争议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不会提及存疑的长期矫正效果及对角膜的潜在损害。而我所知道的美国顶级眼科医疗机构比如哈佛附属麻省眼耳医院(MEEI)及波士顿儿童医院都不提供这种治疗。我的一位眼科学副教授、角膜专家同事明确告诉我,他不推荐使用这种产品。在美国,推荐使用这种产品的多是私营的验光医师(optometristdoctor, OD)。“如果角膜出了问题嘛,他们就让病人来找我们了!”至于各种描述科学家及科学故事的所谓科普,凡是题目使用诸如“他XXXXX,却XXXXX”,“靠泡妞拿到博士”,“靠XXXX拿了诺奖”之类的套路,就冲着这题目的不严谨,内容多半存疑。

英语国家的书店里,一进门,常常会看到醒目的标识,把图书简单对分为两大类:fiction(虚构类),和non-fiction(非虚构类)。作为作者,倘若自己写得是非虚构类的作品,还是要力求严谨。每个点,都保证背后有证据支持。否则,传播了错误的信息,自己一不小心有就变成了《爱迪生救妈妈》的作者,完全背离科普写作的初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1041289.html

上一篇:一个纯粹的科学家:Hermann Muller
下一篇:微信上面假货多
收藏 IP: 80.238.129.*| 热度|

38 周健 曾泳春 戎可 赵序茅 杨正瓴 冯大诚 李颖业 晏成和 田宝玉 侯沉 武夷山 陈永金 王德华 张家峰 蒋迅 梅卫平 王家冰 白图格吉扎布 吕洪波 张忆文 赵美娣 姚小鸥 彭思龙 王贵林 张云扬 赵斌 史晓雷 孙友甫 郑永军 范秀山 葛兆斌 周洲 xlsd ericmapes qzw khzh bolifly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IP: 159.226.100.*   回复 | 赞 +1 [39]邵伟文   2017-3-31 10:14
如果不接触假的,将来如何分辨真假啊,这一课迟早要上的。
IP: 192.168.0.*   回复 | 赞 +1 [38]农绍庄   2017-3-25 20:41
科普追求的是通俗易懂,不仅仅只是追求的严谨。
IP: 122.206.163.*   回复 | 赞 +1 [37]范秀山   2017-3-25 12:14
好文,支持!
如果随便编个人名比如张三李四救妈妈,是完全可以的,也可以起到道德教化作用。硬安到名人头上,无非是想吸引人眼球而已,采用地堆小报的伎俩,增加稿件的“含金量”……为个人私利而欺骗公共是可耻的。
科学网上有些人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枉为人师~~~
IP: 112.40.23.*   回复 | 赞 +1 [36]郑永军   2017-3-25 11:52
  
好文,深以为然!
IP: 211.100.31.*   回复 | 赞 +1 [35]史晓雷   2017-3-24 23:42
难得的好文,支持!!
回复  过奖!感谢关注。
2017-3-25 05: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59.226.67.*   回复 | 赞 +1 [34]赵序茅   2017-3-24 21:42
[32]冯用军 瞎扯淡,哗众取宠
恕我直言,您的评论和您的身份不相符。您若有不同意见,可以陈述,一上来就如此武断,不是很好。虽然是在网络上,人与人还需要最基本的尊重。
回复  赵兄,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怎么觉得他的留言和身份听相称的呢?
2017-3-25 05: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1.165.76.*   回复 | 赞 +1 [33]lrx   2017-3-24 19:38
有的人已经分不清楚传记和小说了。其实我倒很希望有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看见指南针的故事,我简单写在下面(以小学课本的写法,其中老爱是几岁得到的指南针我忘记了,也不查了,就写个n岁吧):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很多方面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喜欢科学,也很爱思考问题。有一年他生日的那天,他的叔叔送给他一个指南针。就是这个指南针,使爱因斯坦入了迷。“指南针的针为什么总是指着南北方向呢?”爱因斯坦拿着指南针不停地转动,可当指针停下来的时候,还是指着原来的方向。小爱因斯坦认为,这说明一定有一直神奇的力量在控制着里面的小针。
其实,即使在当时,科学家们也早已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磁铁,周围布满了看不见的磁场,指南针就是因为受到地球磁场影响而指向南北方向的。但小时候的爱因斯坦还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尽管他仔细观察指南针,却看不出其中的道理。
爱因斯坦一直到老,都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在他晚年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多成就时,他笑着说:“因为我考虑问题比别人深入些。”
---------------------
习题:
词汇:科学、磁场、影响、观察
问答题:
1、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
2、你还听说过哪些爱因斯坦的小故事或者爱因斯坦说过的名言?
3、你应该学习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
IP: 111.227.16.*   回复 | 赞 +1 [32]冯用军   2017-3-24 18:34
瞎扯淡,哗众取宠
IP: 106.38.115.*   回复 | 赞 +1 [31]吴炬   2017-3-24 17:53
如果放在英语国家的书店里,这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的课文,或整本语文课本会放在fiction还是non-fiction区里?再请教一下,英语国家的小学语言课本,就是教english language或vocabulary的书,会放在书店的哪个区里?
IP: 110.89.222.*   回复 | 赞 +1 [30]ep4h   2017-3-24 17:52
其实牛顿力学就是最大的假话,最大的欺骗。
中学课文说,牛顿时空是一个刚性的不变的时空。到了大学,老师告诉我,真实的时空是爱因斯坦的,尺度会随物质变化。我的心灵瞬间受到极大伤害,据说和我有同感的科学家不少,有些科学家因为世界观崩溃而自杀。

为了防止对学生传播虚假信息,中学课文是不是应该全面禁止一切经典力学的教学?在科学家没有找出世界的绝对真理之前,没有发现真正的大统一理论之前,是不是也要全面禁止一切临时性的科学理论的传播?

告诉学生,科学还在发展,就可以赦免?那告诉学生,艺术都是想象,可不可以赦免?
IP: 110.89.222.*   回复 | 赞 +1 [29]ep4h   2017-3-24 17:26
其实我想问:
季羡林的日记,卢梭的忏悔录,歌德的浮士德,是属于fiction还是属于non-fiction?
一个书店伙计一时兴起的分类学创新你都当真,所以我也想当真一回。

为什么科学家对事实的剪裁和加工,被认为是严肃的科学,可以发表在最严肃的学刊上。
为什么艺术家对事实的剪裁和加工,却被认为是缺乏根据的虚构?不能普及,不能宣传。

我今天很高兴,就说地上的牛都高兴得飞上了天。你能告我说谎、说假话?因为依据牛顿力学,牛不可能自己飞上天。
IP: 61.155.166.*   回复 | 赞 +1 [28]张云扬   2017-3-24 17:14
上海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以第一人称写作的课文,竟然没有作者署名(古诗一般均有作者署名)说明什么?
《新概念英语》亦然!
IP: 61.155.166.*   回复 | 赞 +1 [27]张云扬   2017-3-24 17:08
  
IP: 182.150.36.*   回复 | 赞 +1 [26]韩枫   2017-3-24 16:53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爱迪生做小板凳的故事,具体内容忘记了,但真不知道这事是真还是假的?今天回想,反正把爱迪生的名字换成任何人,这个故事都成立。
    还有一个好像已经被证实的谬误,说美国西点军校把雷锋精神大力宣传(大意如此),不知道是否有这个说法?
    现在小学课本我没仔细看过,根据以前的印象,觉得道德判断比较多,事实判断比较少,换句话说,不是很讲科学。
回复  我不清楚是不是我的想法比较偏激,我比较反感被虚假的东西欺骗。有关确实存在的人和事的表述,严谨是最起码的要求。
2017-3-24 20:5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59.226.67.*   回复 | 赞 +1 [25]赵序茅   2017-3-24 16:27
戎老师:
沈先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在文学作品和科普之间来回摇摆,一会说自己亲身观察,看了很多动物学著作;一会说自己的作品仅仅是文学作品。这是他被人诟病的地方。其次,沈老好以人间的阴谋诡计赋予动物之上,这也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地方。同样是动物小说,您看看西顿的作品,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个人愚见。
IP: 60.219.211.*   回复 | 赞 +1 [24]戎可   2017-3-24 16:17
作为今天的写作者、教育工作者、科学传播工作者,严谨是必须的。
================
再次
深以为然
IP: 60.219.211.*   回复 | 赞 +1 [23]戎可   2017-3-24 16:12
看了评论 还专门去看了《斑羚飞渡》 还读了果壳上的“辟谣”文章
觉得算不算造假还真不好说 那篇文章应该算做文学作品 也许来自民间采风的传说
我们总在野外跑 听过的传说很多 计划里还有篇文章讲这事儿
那些传说真真假假 传的过程中也就按着讲故事人的心理期待做了加工
就像我们对小时候的记忆 已经不是我们自己的记忆 是被反复加工、强化过的记忆
所以 我们都是有区别的听
但作为文学作品 对事实真相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 不然那么多童话、寓言怎么安身呢

说到《斑羚飞渡》 那个斑羚真不好说是什么 生物名称本来就同物异名的我 果壳上的论证看似严密 实际上也未必站得住 所以说文章的记述完全假 我看也未必 曾经还有文章批驳《斑羚飞渡》时说利它行为不可能进化出来呢

所以 教材里 如何区分科学和文学 其实是挺费思量的事儿
孩子没有判断能力 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在养成
怎么在事实和“梦想”之间实现平衡 并不那么容易

但是科普 确实要严谨
但严谨不等于就是真实、准确
科学本来就是发展的 没有终极的真实和准确
我想严谨就是要平衡地介绍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的各个方面
简单问题 可以只介绍一般认识 复杂问题 就要把各方观点进行综合评述
所以 如果筛选、利用信息源 在科普中应该是很重要的事

一时想到这么多 乱写几句
回复  你说的完全正确。感谢支持。
马未都曾经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天天与历史打交道的人,他明白,即便是正统的史书,也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是作为今天的写作者、教育工作者、科学传播工作者,严谨是必须的。
2017-3-24 16:1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1.200.18.*   回复 | 赞 +1 [22]姚小鸥   2017-3-24 16:10
打假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有范围地进行。如果任凭一些人以打假之名实行历史虚无主义,那么可能造成对我党历史的怀疑,甚至影响到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回复  感谢姚老师的关注。
2017-3-24 16: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0.89.222.*   回复 | 赞 +1 [21]ep4h   2017-3-24 15:40
比如季羡林,他说自己这辈子就想多日几个女人,他这是诚实还是虚构?
比如卢梭,忏悔录里写了不少龌龊的事情,他是诚实还是虚构?
比如歌德,希望能和魔鬼做交易,他是诚实还是虚构?
IP: 219.216.176.*   回复 | 赞 +1 [20]游奎   2017-3-24 15:29
Support
IP: 110.89.222.*   回复 | 赞 +1 [19]ep4h   2017-3-24 15:29
如果我们要教人诚实,自然希望他能如实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如果我们要求别人,必须以科学界认可的普遍道理来说出自己的观点,那真是教人伪诈了。

比如一个人,看见一头马鹿,能因为他说的非马非鹿,而认为他胡说八道吗?
回复  没有人要求所有人必须以科学界认可的普遍道理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如你所说,“看见一头马鹿,能因为他说的非马非鹿”,不仅不是胡说八道,反而是十分严谨的表述。
我实在不明白您想表达什么。
2017-3-24 15:3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06.38.115.*   回复 | 赞 +1 [18]吴炬   2017-3-24 15:26
这篇课文有撤出的必要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3514-1041396.html
回复  感谢关注。你说的最早的手术,确实早于爱迪生的年代。但是历史上第一个诊断阑尾炎,并且手术切除的是英国人Robert Lawson Tait,发生在1880年。
阑尾炎手术的时间节点,仅仅是一个证据。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是,这件事情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中都不曾收录,包括外文及中文。
2017-3-24 15: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104.5.*   回复 | 赞 +1 [17]photonphonon   2017-3-24 15:24
至于各种描述科学家及科学故事的所谓科普,凡是题目使用诸如“他XXXXX,却XXXXX”,“靠泡妞拿到博士”,“靠XXXX拿了诺奖”之类的套路,就冲着这题目的不严谨,内容多半存疑。 科学网有人老是拿这种低俗的标题煞有介事地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可惜科网小编常常精选
IP: 183.157.160.*   回复 | 赞 +1 [16]赵美娣   2017-3-24 15:15
      
IP: 159.226.67.*   回复 | 赞 +1 [15]doctor5   2017-3-24 14:01
假,要从娃娃抓起?!
回复  对,假要从娃娃抓起。
2017-3-24 14:2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0.89.222.*   回复 | 赞 +1 [14]ep4h   2017-3-24 13:50
何为虚构?何为非虚构?
比如流水,溶消腐积,泥沙俱下,才是最真实的景象,没有任何虚构成分。但是,这样的流水无法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在流体力学里,需要把水的所有成分都抛弃,只留下一个纯粹虚构的单一质性,才能列出NS方程。
为了让这个方程有解析解,甚至还要抛弃掉水的粘滞性,水的压缩性,把流体表面做简单化处理。如此得出方程精确的数学解,被认为是流体最真实的数学本性。但是,这样的流体,连飞机为什么会飞都解释不了。

到底什么是虚构,什么是真实?

一个艺术家,精确而毫不修饰地描述他个人体验到的现象,因为无法重复,被认为是虚构的。
一个科学家,对自然修修改改掐头去尾增添无数个人想象,因为实验可证,被认为是真实的。
回复  何为虚构?你举出的例子里,那个把问题简化的科学家,一定会在论文里明确的写出来,这种处理方法是简化的模型,否则审稿人会提出这个问题。这就是真实。如果一个科学家指着一头鹿说这是马,这就是胡说八道。
2017-3-24 14: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3.83.142.*   回复 | 赞 +1 [13]huxn   2017-3-24 13:07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学课文周扒皮半夜学鸡叫,高玉宝写的也是造假文。还有革命领袖8岁我跟爸爸记账等文,我们已近70以上的人都知道,很多中国的教材内容造假,很可悲!!
回复  我想,这与我们对于说谎的容忍有关。说谎的成本很低。
2017-3-24 14:2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82.201.152.*   回复 | 赞 +1 [12]王家冰   2017-3-24 12:54
那邵博士从现在起就只看x光片吧,甚至x光片都不应该看,毕竟那只是个影像,以后给病人诊断直接开膛岂不更真实一些?人类创作的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报纸、电视、网络都不应该看,那有真实的?在天朝的科学工作者眼里,科学居然成了审判一切的终极真理,科学是终极真理吗  
回复  如果王老师读完我的文章,觉得我鼓吹的是科学是终极真理,建议您再读几遍。如果你认为报纸在真实程度上的要求可以与文学作品一样,你确定你是高校教师?
2017-3-24 14:2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06.18.225.*   回复 | 赞 +1 [11]zhouwangpu   2017-3-24 12:30
造假,要从小培养。
造就千百万个王洪成、陈进、潘神仙、韩副主席,咱中国教育部任重道远。
回复  我理解您的意思,严格的说,我们对于虚假的高容忍度是被培养成的。
2017-3-24 14:2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1.194.160.*   回复 | 赞 +1 [10]康建   2017-3-24 11:26
如人教版小学课文,《斑羚飞渡》,这种写的跟真的似的东西,其实是很误导学生的:
“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已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
回复  同意您的看法。楼下赵兄提到了这个。感谢您的关注。
2017-3-24 14:3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52.73.*   回复 | 赞 +1 [9]晏成和   2017-3-24 11:09
科学就应该“较真、鉴真”。
一百年来教科书一直说教“金属是由其自由电子导电”,为什么金属价电子少就自由了,价电子多为什么就没有自由?
量子力学有“物质波理论”,有公式。在此理论之下所有有质量、有速度的物质都有波,物质波是永恒的;
量子力学还有波粒二象性理论,所有波可以是粒子、粒子可以是波,依概率而论。
那么,波究竟是永恒的、还是概率的?
IP: 202.103.215.*   回复 | 赞 +1 [8]李颖业   2017-3-24 10:48
还有些不敢说呢
回复    
2017-3-24 14:3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8.249.112.*   回复 | 赞 +1 [7]xlsd   2017-3-24 10:32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6]杨正瓴   2017-3-24 10:09
差不多先生,缺少工匠精神,不适合搞科研。
回复  信息杨老师关注!差不多先生搞科研最后自己也会很痛苦。研究就是为了新的发现和创造,说谎和对虚假的容忍度过高,会造成不严谨的思维方式,最后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的谎,也搞不清哪些谎要说,哪些不要说。
2017-3-24 14:3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5]杨正瓴   2017-3-24 10:08
(1)哪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2016-08-08,《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08_370437.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7354.html
   
(2)“不是那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人被看作异类,”佩雷尔曼说,“而是象我这样的人被孤立起来。”
“It is not people who break ethical standards who are regarded as aliens,” Perelman said. “It is people like me who are isolated.”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04994.html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4]杨正瓴   2017-3-24 10:02
   【这得益于我们对于虚假的东西过高的容忍度。】
IP: 159.226.67.*   回复 | 赞 +1 [3]赵序茅   2017-3-24 09:40
邵兄所言极是,现在教科书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之前有个很有名的先生,现在也健在,我们课本中学过他写的斑羚的文章,骗了我十几年。现在我翻看初中教科书还是如此,比如旅鼠。关键是教育部门对于课文的选用,随意性很大,这就造成极大的寻租空间。很多人写书纯粹是为了利益,成为书商,而不是一个学者。
回复  感谢赵兄支持。有些东西,我们知道它不一定是真的,比如文艺作品。有些东西,有假就是该打,像是科普、科学家传记,因为它们可能会贻害无穷。
2017-3-24 14: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1.170.142.*   回复 | 赞 +1 [2]曾泳春   2017-3-24 07:53
深以为然
回复  我心甚慰
2017-3-24 14: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8.209.*   回复 | 赞 +1 [1]戎可   2017-3-24 07:51
深以为然
回复  感谢戎老师关注!
2017-3-24 14:3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39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