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习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berfrank

博文

答复杨导

已有 3559 次阅读 2010-8-16 10:33 |个人分类:TRANSPORTATION|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很高兴收到SCTV-2《宁远时间》栏目编导杨导邮件,探讨关于“如何缓解成都道路交通压力”的问题。其中,两个问题,是成都民众最近非常关注的:
 
一、单循环为缓堵带来了多大的效应?(原路段的堵、与绕行的畅)
二、市民建议能否适当取消部分路口的禁左(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能左转的城市)
 
在成都实施单循环之处,我就写下博文指出其中的危险所在,还建议一师妹依此为题写就毕业论文一部。现如今,她也成为了一名交通工作者,为成都交通。回到主题,再就上面两个问题,说说我的想法,供杨导参考。

 
问题一的答案有两点:a特殊区域单循环在一定条件下利大于弊;b大范围实施单循环效果弊多于利。

分几点来解释:a像交大这种局部区域,占地不小不大,且周边道路,例如交大路和九里堤路承担着南北进出城的交通功能,道路技术条件不高(双向四车道,又无分隔带),具备实施单循环的硬件条件。但需要注意,仅仅具备硬件条件,实施单循环也不见得一定有效。
 
假设实施前,道路拥堵,交通流量可能只有路段通行能力的10%以下;实施后,路段通行能力首先增加1倍左右,由于信号相位简化路口通行能力也有所增加,因此整条道路最大交通流量是实施前道路最大流量的2倍以上,是实施前拥堵流量的10倍以上。这是说,假设1个小时内北上和南下的司机是固定的,实施前拥堵,可能花15分钟才能从二环到金府路口;实施后,一半司机需要从九里堤到交大路绕行400m,他们花10分钟,另一半原来就走交大路的司机只需花5分钟,总体花的时间降低了,每个人花的时间也降低了。——这是有效的情况。
 
还有两种无效的情况:
当实施前,交大路和九里堤路,不拥堵,5分钟通过。实施后,一半司机仍是5分钟通过,另一半司机绕行,花10分钟通过,一半人的交通利益被损害。——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无效情况,看起来很简单,似乎不该有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单循环实施时间的选择。如果全天实施,那么,很大部分时间内一半司机的时间被消耗掉。这就要求,对实施前道路上的交通流拥堵时间段的把握。
 
另一种无效情况:
在有效情况下,我们假设实施前后单位时间内北上和南下的司机是固定的,这很难保证。实施后,更多司机涌入效率提高的道路,最后使得单循环拥堵!——这种情形最恶劣,已经超出单循环是否能缓堵得问题范畴之外了。
 
b我博客中提到,大范围实施单循环,除了上述是否有效的分析之外,还存在一个弊端。这弊端随实施单循环范围的扩大而激剧增大。举例说明,最近我在玉带桥定了一套家具,他们送来华宇,由于不熟悉交大单循环,说好9点半送到,结果10点才找到,一直在下面绕。当成都大范围实施单循环,除了出租车司机日久而熟,私家车、尤其是零售业和物流业的交通利益最受损害——这是信息不对称下产生的无效绕行成本或错行成本。

二、成都的路口,不但禁左,而且禁右。是否适宜实施,原理与上类似。禁左、禁右是为了简化路口交通组织,但a当路口不拥堵时,没必要禁左禁右,徒增绕行成本;b当禁左禁右后仍拥堵,除了拥堵成本外还付出绕行成本,更冤;c当大范围实施禁左禁右,错行成本会剧升;
 
因此,我的结论是a单循环和禁左/右不宜大范围实施;b实施需要对实施时间有精确把握;c当实施后仍拥堵时,就像用算术方法来求解微积分问题一样,交通问题已超出该方法的范畴了,就需要另辟途径来缓堵了。至于,缓堵得根本之道,在哪里?我博客中有写,貌似比较极端,恐大众不宜接受,我这里就不述了哈。
 
这里提个建议,如有条件,贵节目可以把上述几种情形做点动画,直白易懂,效果更佳。
 
此外,向杨导推荐一位我的同事,江欣国博士,他是交通专家,美国回来的海归,我院引进人才,多次接受成都电台、华西都市报关于交通问题的采访。
 
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祝好!
 
------------------
Sincerely,
Wenbo Fan 范文博(Ph.D.)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city 西南交通大学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交通运输学院
dr.fanwenbo@qq.com
http://blog.sina.com.cn/weberfrank
QQ: 59014067
Skype: weber.frank198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2473-353512.html

上一篇:交通规划之 战略在前 or 需求在前?
下一篇:路网的弹性——成都丧失殆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