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承认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仅靠发展经济的事实就可以绕过旧体制的价值危机从而解决中国问题,这正是中国改革的致命伤。
到2016年,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当改革到了十字路口,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的涌现。中国民众也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厌恶甚至逆反情绪,对政府的各种改革口号从最初的支持响应到现在的冷眼旁观,很多人甚至有了抵触情绪。如民谣所言:调控就是加税,改革就是收费。在民众的心目中,改革无疑从众望所归的褒义词正在变成人人抱怨的贬义词。
新中国在改革之初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背景,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是基于唯物论的思想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认为:物质决定一切,观念是不重要的;只要能够造就一个物质层面的事实,所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它忽视人、社会与制度中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这一指导思想,只注重关于物质利益的现实,回避旧体制的价值崩溃问题,并在本质上排斥与旧体制根本对立的新价值。然而社会的进步与转型怎么可能不伴随文化与价值观的变革?改革之初的指导思想注定难以完成中国的改革目标。
如果结合历史背景辩证的看,当时执政者的选择也不能算错误,文革带来的灾难不仅是文化上的,经济上也是满目疮痍,让一群吃饱饭都成问题的人去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也确实不够现实。因此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了“不争论”的主张,认为在改革中不要去争论是非对错、姓社姓资这些关于价值的问题,而是用经济发展告诉社会,GDP的数字又有了哪些变化。邓曾告诫全党,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改革的任务就是通过增加GDP来实现全民奔小康"。
但问题就是问题,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已经吃饱饭的人怎么可能不争论、不思考?中国今天的种种问题绝不仅仅来自于经济还不够发达的现实,更是当初遗留的旧价值体系难以适应新社会所呈现的危机。官老爷们那句“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形象地体现了政府无视价值的后果。改革的假设是:“只要政绩能够让GDP达到了一定水准,让民众饭碗里的粮食发生了正面变化,价值问题就自动消解了”。但是,能吃上肉就表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吗?完全没有!吃到了肉,并不能自动人们消解心中的不满,更不能满足人们心中对价值和信念的渴望。相反,人们正是因为有肉吃了,才有心情“骂娘”。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改革总体来看是有成绩的,三十年的腾飞已经撕开了旧价值体系的缺口,让人们看到了新价值的端倪。但如果未来的中国的改革方向不转型,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反而会加重社会的价值危机和信任危机。中国政府所谓“正统价值观”已经没有多少信仰者了,它已经不能给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信”带来的价值观的缺失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贪腐遍地、责任感缺失、拜金主义横行、道德沦丧等。无法适应社会的价值更无法应对来自其他价值观的挑战。如果中国的改革,不指向解决价值危机,继续用经济发展来掩盖价值崩溃,不以“重塑价值”为出发点,继续用“让经济发展的事实说话”取代“让人们自由说话”,那么中国的改革必然迎来失败的结局。
不承认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仅靠发展经济的事实就可以绕过旧体制的价值危机从而解决中国问题,这正是中国改革的致命伤。中国政府必须超越邓小平,不仅要懂国人的碗,还要懂国人的心,承认价值与信仰的重要性,并把价值与信仰的自由选择权还给个人,这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