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看见,如何看见?

已有 2923 次阅读 2015-3-2 15: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见!

最近,柴静女士带着自己拍摄的名为《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复出,大概柴静女士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部穹顶之下》能够捅破苍穹,引发如此规模的舆论爆炸。


由于柴静女士这部纪录片的切入点非常高明,她在片中是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和雾霾有着“私人恩怨”,追问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一部片子下来,就把本来已经对空气污染容忍到极限的国民们的怒火再次点燃,引起千千万万的共鸣。当然,对于这部片子的看法也并非一边倒,也有很多反对声音:比如“阴谋论”其背后有利益集团;还有“误导论”其目的是打击中国工业发展,破坏中国科学建设;“不够专业”其内容错误很多....等等等等。


到目前为止,围观网络上的诸多评论,只能说中国的舆论还是显得那么幼稚和业余,看看这些“力挺”与“推到”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国人对于公共事件与公众人物的评断基本还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模式,并且带有强烈的脸谱化一切的倾向,而这背后的推手不乏官方人士与官方学者,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说,柴静的纪录片是否点出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方面面?我看根本没有,即便不看用脑子去想就知道不可能,很多污染源科学家都拿不准,何况一个小小的记者。柴静的调查结果是否直指污染问题的核心?这更不可能,啥是核心?工厂排泄、老牛打嗝还是汽车放屁?科学家都不敢拍桌子,她柴静能知道?柴静是否为中国的环境污染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更是开玩笑了,雾霾如何形成的、哪来的她知道吗,这都不知道还谈什么解决?柴静背后有没有利益集团、境外势力,敌对背景?这个,综上所述,我看挺悬。柴静真的那么单纯,真的是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吗?我看不一定......


对于柴静可能很多问题大家不知道,但有一件事到今天为止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可疑的人”拍摄的“可疑的”“充满问题的”纪录片引起了广泛讨论。就这个效果本身,我们必须给予正面的肯定。这也许是境外势力、利益集团的别有用心,或者是管闲事的文傻的虚荣心、想出名,但就这部片子引起的对雾霾、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讨论效果我们必须给高分。


如果一个学者的观点即使不正确却能引发同僚及后进学者针对其观点而产生一系列学术成果的话,那么这个学者在一个领域肯定会享有崇高的地位。研究先秦中国哲学的许多学者之所以给予孔夫子很高的评价,并非是因为他们都认同孔夫子的观念,而是由于先秦时代很多重要的哲学流派都是基于回应或者批评儒家而激发出来的。作为一个启发者,孔子在哲学界享有自己的地位。


讨论公共领域的问题也应如此。如果一个人做的一件事情,在大体上给予了社会正面的效果。这就是一个好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去去定义柴静是不是一个完人,带有什么立场。人性是复杂的,做事情的动机更不可能有理想化的单纯,又有哪个成年人做事不带着自己的虚荣心、个人理想和利益考量呢?我们应该学会坦诚面对人性,不必苛求计较人的绝对伟大或卑鄙,这才是成熟的态度。


说完态度,再来看看个人看法,我以为这部片子和绝大多数环保片子存在的问题一样,就是这部片子回避了当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尖锐的冲突;毫无疑问,纪录片全然反映了城市中产阶级的视角以及他们对雾霾的控诉和痛恨。对城里人而言,雾霾是一个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敌人。但我很好奇,如果柴女士去采访一个工厂的工人,对方会怎么说呢?他会不会说:我宁可要雾霾,也不愿意失业重新找工作呢?类似地利益诉求在诸多环保纪录片中是完全被忽略的。消灭雾霾需要的经济转型,能源进化,产业换代等问题带来的改革阵痛又该如何解决呢?可以说深入讨论还没有开始。



还有一个争议性问题,很多人已经指出,也是批评最激烈的部分,肿瘤和雾霾究竟有无关联?癌症到底是污染引起的,还是饮食、吸烟等因素,这反映了同类宣传片共同的困境:大自然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而人类的思考方式更偏好简单明确的因果链条。因此,几乎任何强调特定主题的有效宣传在学术上都有夸大一种因素掩盖另一种因素的嫌疑,这就难免会受到技术层面的指责,类似地像美国的著名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与同名书籍也饱受此诟病。当然,这里有度的区别,柴静并没有把本来几乎不存在的关联性硬说成是有,也不构成根本性的缺陷。清华文教授在科学网的相关文章评论说这是暗示,不错,柴静确实在暗示,但暗示也是你们这帮人瞎合计的,片子里没说,你能否认吗?


最后,向柴静女士致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871283.html

上一篇:载入史册?中医黑们想多了。
下一篇:肯定传统医学对青蒿素的贡献是出于对知识和前辈的敬畏
收藏 IP: 27.115.112.*| 热度|

12 赵美娣 王荣林 袁海涛 陈桂华 徐晓 刘波 王春艳 汪晓军 李颖业 邓松柏 韩枫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