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近代中国败在谁的手里?

已有 6639 次阅读 2014-2-18 21: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失败

据说曾国藩手下有一个姓方的幕僚,是个道学家。方的哥哥是古文大家,方氏利用这层关系,窃取自己哥哥未刊刻的文稿为己所有,奔走于公卿之间,由是坐享大名。   
 

曾国藩让其跟李鸿章一起共事,称同门。后来,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提拔他当冀州枣强县的知县。


在县令任上,他以“道学家”的方式处理政务,堪称破天荒之举。有一个富人抓到小偷送到衙门要求严惩,方氏曰:“你损失了什么财物?”富人说:“幸好还没有,刚刚听到他挖墙的声音就将他抓住了。”方氏曰:“彼亦人子也,迫于饥寒,才这样做的。本县不德,不能以教化感动我的人民,我很惭愧。人非木石,未有不感化的。你暂时将这个人带去,善待之,晓以大义,养其廉耻,饮食之,教诲之,为本县代劳也可,不能把他当作小偷而虐待他。本县将五日或十日一验其感格否?”


富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小偷带回家。小偷听到县令的话,到了富人家,俨然以宾客自居,稍不称意,便说你居然敢违背官府的命令。富人无可奈何,又不敢纵之去,害怕县令来检查“感化”的结果。最后,富人辗转托人向方县令送了重金,方氏这才不过问此事。从此,县内没有人再敢告偷窃的案件。


方氏的做法可谓一箭三雕:既表明自己讲求道学和教化的立场,树立自己崇高的形象,又不露痕迹地获取了大笔贿金,让行贿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还杀鸡给猴看,让别人不敢告状,大大地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使上级认为自己境内治安良好,显示出自己的政绩显著。


我们说方氏这样的“道学家”在清朝后期真的不少,翻开中国的文学史,清朝后期风行一种讽刺“读书人”和“道学家”的小说。比如《儒林外史》、《老残游记》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笔记、野史、杂文等等数不胜数。这类文章的集体现世,绝对不是偶然情况。小说,其实就是历史。


有人讨论“中国传统学术是如何衰落的?”结论往往是“近代西方学术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结论我很不以为然,我们说“冲击”不见得就要“喧宾夺主”。“冲击”不是坏事,纵观中国传统的每次大的发展和转折都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子。举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例子:没有印度佛教的冲击,也就不会有中国佛教和禅宗。如果近代中国的道学家们,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能学习西方人的治学方法,反思道学的局限性,在冲击之下改革道统,振兴实学,那么未必会有几十年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邻居日本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后来,“道学家”们主导的中国引来了八国联军。在侵略中国的外国军队中,有一个叫绿蒂的法国军官,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北京的陷落》。他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


即使在最古老的柜子里的最惊人的发现,也不再使我们惊奇。我们对房间的装饰物品已不感兴趣,因为它们只是过眼云烟。说到新发现,我们今天早上看见了一堆尸体:这是皇城最后的守卫者。他们死在战壕里,乱七八糟地堆在那边,可仍然保持着死时可怕的姿势。


乌鸦和饿狗早已下到坑道中将他们的胸膛掏空,吃掉了死者的肠子和眼珠。在这堆无肉的死尸中,还可以看到衣服碎片中扭曲的脊梁骨。几乎所有的尸体都没有头发:和那些食肉的乌鸦和野狗一样,一些中国人也下到深深的坑道里,将死者带发的头皮割下来做假发辫卖钱


这哪里是战败?是文明在腐烂!被炮火击落的文明,正在生蛆....


绿蒂的描述很贴切,比战败更直观的是这个国家文明的腐烂。其实这种腐烂早就开始了,腐烂到一定程度,就会引来很多苍蝇。一个国家充斥着方某人这样的“知识分子”,绿蒂描述的麻木国民,能有什么希望呢?中国在近代的全面失败,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军事层面的失败,其实都是败给了自己。毁灭传统道学的更不是西洋文化主导的新文化运动,而是道德集体沦丧,不思进取的道学家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768727.html

上一篇:美妙的中国音乐
下一篇:野鸡路数的“鹰派科普”
收藏 IP: 110.103.4.*| 热度|

49 赵序茅 袁海涛 周少祥 李延谦 蒋继平 徐晓 赵美娣 汪晓军 陈永金 曹俊兴 戴德昌 王亚娟 曹聪 彭渤 张忆文 陈安 侯成亚 张强 蔡小宁 徐传胜 曹广福 王成社 周可真 王永林 庄世宇 季丹 陈桂华 陈湘明 余昕 刘钢 陈亮 cloudyou zzjtcm HBG biofans ahmen zhngshai decipherer uneyecat truth21ct zhaorzh lql0065 ybtr3929 JIANHUN DXY1234 wuji2017 Majorite liyouxi techn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