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论“先验文化”

已有 3799 次阅读 2013-10-20 09: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哲学

看了张能立老师的博文在下还是非常欣慰的,从张老师的博文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理科生、科研工作者都会去反对带有宗教性质、信仰一类的“先验文化”。但看到张老师对中国文化确实有一些误解,对此我还是想多说两句。


其一,中国文化的主流儒、释、道,都带有“先验文化”。中国的主流文化可以看作“先验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结合。



先验论,是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产生的认识论理论。仅以儒家举例,儒家以实现“道”为终身追求,儒家的知识分子为了彰显“求道”的合理性,对一些概念的论述就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的。比如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们和柏拉图构造的永恒的理念世界,并无本质区别。进一步讲,如果中国哲学没有先验论,就很难产生以价值为核心的文明,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很难说得清。


其二,先验文化并不比世俗文化高明

先验论只是一种哲学方法,这种方法西方近代的哲学家如康德用的最为出神入化,带有先验论的文化并不一定比一些没有概念建构的文化高明,仍然以中国文化举例。


中国儒家持有天赋先验论学说的哲学家看来,人心中的那一种灵明,或仁,或善,都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中国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提出较为朴素的天赋先验理念“仁”的孔子,他认为先知先觉的人的观念是圣人本身固有的一种品质,而孟子则提出更为系统的天赋先验的“四端”说,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并以人兽之别”来评述。孟子在论述“四端”说时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他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否有“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


孟子更加看重的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动物界也会有诸如人类的“爱亲”“互助”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原先都是不为人知的行为。人虽然较其他生物高级,但是,倘若仅仅以人兽之别仅仅以单纯的“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体现人类的道德性和尊严与价值,恐怕这是极不容易的。毕竟,动物界存在的“善”将如何解释呢?对于人性的问题,唯物主义者认识的不能说更深刻,但做到了更高明。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心向善并不存在原始动因,而是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良知良能,良心本心之所以是向善的动因,是因为伦理心境在形成过程中,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内容带进本心,使人养成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受到这种力量的驱使,人便可以不受到利欲的干扰,人们便可以成德成善了。伦理心境形成过程中,社会生活的道德内容对人心肯定会有所影响,故人们才有向善恶恶的心理,所以向善而趋。


先验论证的目的是要表明,如果思想和经验是可能的,那么关于外在世界的某些形而上学的结论必定是真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结论,并表明它们实际上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和经验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就解决了长期相持不下的形而上学争论,尤其是回答一些怀疑论者提出的挑战。然而,从先验论证的结构来看,这种计划实际上不可能取得成功。因为先验论证的前提必定是关于我们的思想和信念的心理陈述,那些陈述必定弱于关于外在世界本质上是什么样子的陈述。但是,很多哲学家已经论证说,在经验与实在之间没有逻辑上必然的联系,这就已经注定先验论证不可能取得成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先验反思没有价值,因为先验反思确实有助于揭示我们的思想和经验的某些根本特点。而且,即使先验论证没法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它可以表明世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什么样子,因此为我们理解人类知识的本质和限度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其实中国并不缺先验文化,更不缺少先验论构建的哲学,这个问题张老师应该是弄错了。但我能体会到张老师文章的本意,其实中国文化的硬伤在于缺少提出真实性和确定性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功夫仅仅用在了价值和伦理上。


最后还是要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有硬伤,文化选择更多的是信仰问题。有些问题不是靠文化能够解决的,就像在圣经的影响下,仍然会产生出卖主的犹大。


最后还是要感谢张老师的厚爱,我虽然受宠若惊,但未以为然,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是错误的也是过时的。我觉得您没有必要因为我选择国学而如此痛心,我们都是路人而已,科学网博客仅仅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如果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哲学完全一致,那我可能真的要考虑“逃离”中国哲学了。

                         

以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734330.html

上一篇:跟个风,也来聊聊“中美数学测试”的问题
下一篇:英语教育早该改革了
收藏 IP: 110.103.4.*| 热度|

8 袁海涛 柳林涛 张能立 赵美娣 李学宽 谢力 JIANHUN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