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写给“逃离”港大的学妹:纯粹的国学应该从诗学起

已有 2812 次阅读 2013-10-11 17: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学

有传闻说某文科状元为了追求“纯粹的国学”,“逃离”了香港大学,面对这样勇敢的少女,我先表示一下自己崇高的敬意,因为这样的举动我做不到(前提这件事是真的)。


所谓国学就是“国故之学”,国学这个词汇我很不喜欢,但不得不跟风去这么叫,因为大家都这么叫。国学就是一些老前辈留下来的密密麻麻的典籍,里面有精华、有糟粕。学好了才能理解国学真义,变成一个思维活跃、思想正派的人,而学不好就可能变成孔乙己这样的人物。什么是“纯粹的国学”?其实这个纯粹还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上。面对同样的典籍,怎么学才更纯粹呢?或者面对今天这个时代纷繁的思想和学问,国学怎么学才更有价值呢?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去找答案。


孔夫子曾经归纳出教育的三大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诗的感兴作用,激发人的性情,培育人的仁孝之心;通过礼的节制,使人的性情归于中正平和,气质变得温文尔雅;最后,则通过音乐薰染,使人的一举一动,皆合于天地的自然规律,至此教育获得彻底的完成。


孔子认为诗教是教育的开始,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学诗既可以提升语文能力,提升词汇量,还可以抒发情感、了解民风、结交朋友、宣泄不平。人生在世,有欢愉,有忧伤,有生老病死之苦,有时代遭际之厄,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如郁结胸中,对人的心灵健康十分不利,性情作育,无从谈起。但诗可以帮人宣泄情感,稳定情绪,诗教可以养成仁孝忠爱之心,让人温柔敦厚,谦谦君子。而最重要的则是,诗是心声,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抒发,天下没有比诗更私人、更为己的学问,诗人的人格是最纯净的,最不讲功利的,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宣泄情感,决不会在写诗之前,想着这首诗晋献给谁、能卖多少钱的问题。


凡经诗教入门的人,总是更容易坚持为己之学,总是更容易产生坚定的文化信仰。所以,想要养成君子人格,必须从诗教开始,必须从学诗开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莫不由诗入手,循序渐进,学习、掌握、实践国学。


我国向称诗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更无愧国诗的称号,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里面的许多篇章,大胆地描写爱情,甚至性爱。先民们的天真烂漫和心无杂念,如同狂风暴雨洗后的天空,高远而纯净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诗经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欢欣,充满了野性、活力、大自然和美。所以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古代的贤臣高士,几乎没有不写诗的。一部中国诗史,就是中国古代那些品格最优秀的士大夫的心灵史,体现的是真、美、善的光辉。诗产生于情感的自然宣泄,最符合“修辞立其诚”的要求,它是真情实感的化身,“真”是诗的第一特质。中国人的真,体现在人伦日用之中。中国诗人多存忠臣孝子之心,忠不是愚忠,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违背自己的良知,也就是真实不妄,表里如一的意思。故读古人诗,就是和忠臣孝子、真人悫士交朋友,日习薰染,自能奋发向上;学作诗,便是让自己性情真醇,坦坦荡荡。陈独秀曾撰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危气若虹。”惟有坦荡荡的君子,才能养成亘于天地的浩然正气。


国诗的音律节奏,合于天籁,便于口吻,一唱三叹,韵味悠长,是最美的文体。国诗的文辞更要求典雅隽永,而文辞吐属上的雅,正是抵御痞子精神、流氓气息的最佳防线。一个习惯了高雅的人,是很难忍受堕落的。美国思想大师欧文·白璧德认为,温文尔雅是人的最高美德,这和中国古人讲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一个道理。晋代文学家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诗的定义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绮靡”(美丽哀怨)的风格,重视语言、声韵之美,体现出的都是高雅的审美情趣。高雅的审美情趣根源于高贵的心灵,而对高雅的追求又会强化心灵的高贵。



中国传统的诗与乐,都是属于中国的艺术,国学应该从艺术和美开始培养,这对高尚价值观的建立,对低级趣味的摒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效果要远远高于读经。儿童读经应该在读诗之后,儿童读《三字经》是很好的,但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加上《弟子规》,这个《弟子规》我一直认为它是法家化了的思想糟粕,儒家思想强调独立人格,此与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庄子有相通之处,而《弟子规》是反独立人格甚至培养奴才人格的。推广读《弟子规》,其用心无非是以伪儒之教维护一统千秋,二则很多家长根本不配做父母,一心要孩子听话、顺从,这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将澌灭了。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尽管也选了不少的国诗,然而那都是侧重记诵、分析,与古人的学诗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文化是注重实践和体悟的文化,没有实践体悟的工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当中精微细致的东西的。与其这样死记硬背,还真不如不学,国学的“纯粹”不在于你背了多少东西,而在于你是否理解一些国学经典的内涵。


学妹为了国学而逃离名校,师兄我很是感动,但在我看来你回大陆也未必能学到纯粹的国学,还不如学学前人的独立之精神人格,一边上学一边自学吧。佛家的高人“在家”和“出家”都是一样的,修国学也是这个道理,在哪儿都是修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732089.html

上一篇:科学是“为己之学”还是“为人之学”?
下一篇:跟个风,也来聊聊“中美数学测试”的问题
收藏 IP: 110.103.4.*| 热度|

2 陈安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