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rep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zureps

博文

低碳钢拉伸曲线比拟人才培养过程 精选

已有 9236 次阅读 2018-4-8 06:17 |个人分类:教学体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过《材料力学》必定对低碳钢拉伸曲线非常熟悉,它有四个典型的材料变形阶段:
1. 弹性变形,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材料发生变形,弹性变形阶段最大的特征是当外力撤去后变形完全恢复;
2. 塑形流动,材料一旦进入屈服流动阶段也就失去抵抗变形的能力,本阶段外力几乎不变材料发生了较大的变形;并且此后撤去外载荷后,材料将产生永久性的塑形变形。
3. 强化阶段,在塑形流动过后,材料又恢复一定的承载能力,如果希望材料产生进一步的变形,就必须增加外力。
4. 颈缩阶段,材料变形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材料的变形不再需要外力,甚至是力一边减小变形一边增大。


其实在人才培养也存在四个典型阶段:

1. 致用阶段,学习的起始阶段,本阶段的教学特征是必须让学生明白所学的东西有用他才学,所谓学以致用,如果意识不到有用学生就很难去学习。
2. 兴趣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学生开始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时教师的所起的作用相对减弱,学生可以自学为主。
3. 厌学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增加,再加之自身疲惫,可能出现厌学状态,这时教师需要多增加一些引导。
4. 主动学习,学生经历了厌学阶段之后的再次突破,实现了主动学习的转变,即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可以自主的选择和学习阶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恰好是类似于“力与变形”的关系,教师的引导作用可视为学生学习的外力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是材料的变形特征,四阶段学习状态可以对照于材料变形的四个阶段去理解(如图1对应关系)。

 

第一,致用阶段如弹性变形,教师引导多一点学生的学习就会多一点,如果缺乏教师引导学习就可能回到原点;

第二,兴趣阶段如塑形流动,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后,教师就不需要再增加引导的强度,学生会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学习,并对他产生终生影响;

第三、但兴趣是有限的,当热情减退之后,学生将迎来学习的困难期,表现出一定的疲惫、厌学,甚至拒学,这一时期对于师生双方都是困难期,老师将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但也在注意到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第四、如果通过强化阶段后,学习就可能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逐渐减弱,完成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


材料变形规律对于人才培养的启示在于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心智的发展历程、遵循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规律,不能超前、也不能跨越。对于教师要区分教书和育人两件事,教书只是负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育人是要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种子自身生根、发芽,并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学生在大学学会了多少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实现一个人从以“致用”为导向的被动学习到以“理想”为导向的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通过教书的过程实现育人的目的。


人才培养中的四个阶段,可以针对性的帮助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初入门径的学生,不要期望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欲望,大多数同学在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的情况下是很难有动力去学习的,这个时期教师应该多注重引导,多解释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如果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出现了厌学状态,应该多给予一些关注,多一些鼓励!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大学中多实行4合班的大班授课,在教学进度要求和教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时候教师知道有同学出现厌学状态,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就需要同学也认清教学的规律特征。自己出现厌学状态时,首先不要害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谁也会有疲惫和厌倦的时候,就像人们常说的“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自己努力坚持下去,成功很可能就会如期而至,但是自己一旦退缩,就可能前功尽弃。


在人才培养中也应注意一些特色情况,四个阶段代表的是典型结果,并非所有的材料的变形特征都如此典型。如图2所示,黄铜的弹性和屈服流动阶段就不明显,而T10A钢的则更多表现为弹性变形,20Cr钢没有明显的屈服流动和强化阶段。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到有的同学特征比较明显,但也有特征不明显的同学,教师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而对于学生,也要注意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刚性太大,还是塑形太大,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尽早实现自我成才。

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划分为致用、兴趣、厌学、主动是四个典型阶段,是一种模型化的处理方式,而实际上这四个阶段具有不断演变、发展、转换的特点。例如,对于某一门课,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实现了主动学习,再学一门课又可能需要重新再经历一次;在A课程上已经进入了兴趣阶段,结果在B课程上的厌学又影响到A课程的学习。学习是一个反复磨砺的过程,正如打造一件兵器需要千锤百炼,高校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为社会服务更需要千锤百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7068-1107786.html

上一篇:力学简图是写意的工程
下一篇:马路上的伯努利方程
收藏 IP: 183.202.133.*| 热度|

8 王安良 晏成和 吴斌 尤明庆 刘东坡 黄永义 张云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