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的民族策略
民族(Nationality)在国际上的普世含义有“国家”的意思。因此,在国际上,不同的民族,被认为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要处理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绝非易事!
从秦朝统一天下,到满清下台,两千多年以来,我国老祖宗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因此,我国古代官方承认,大河上下,只有皇帝的子民,华夏只有中国人。而不承认有少数民族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古代我国是一个“没有少数民族”的国家。这一点,与目前的美国比较类似。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各个地方由王臣管理。因此,形成了不同省份,不同地方“老乡”的概念。如东北、山东、河南、四川、南方等“老乡”。自古以来,国人讲究“老乡”,而不讲究“民族”的概念。“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然而,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确是存在的,是不可能否认的事实。那么,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做的呢?古代官方采用另外一个概念,非常机智的来处理这个问题。比如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当知情年上山下乡,插队到四川的山区。当地山村的高龄农民,称“彝族”为“彝教”。当我纠正他们的说法时,他们却说,“彝教”这个称呼,早就有了。
我们知道,民族一旦确定,则可以存在一千年,乃至一万年。民族对个人来说,是难以改变的。然而,虽然“教”也可能长期存在,但信教的人可以改变。人们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特别是青年一代,进入了新时代,走进现代化的城市,对原来落后的“教”,自然就可能不信了。少数民族就是中国人信了不同的教而已。年青一代可以选择科学思想,或新的信仰。由此看来,称某“族”,还不如称其为某“教”。这也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智慧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