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以色列的说法有点夸张

已有 5557 次阅读 2013-8-16 15:1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以色列

       近来网上流传一个帖子:“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今年主题“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 有句古老的谚语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而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为64本。”作为对比,中国人每年平均4.5本。总之反差强烈。对于阅读的总体判断我没有异议,近年来国人的阅读兴趣没有多少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不去分析了。其实,在中国文化中,读书是很神圣的事情,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便是一种明证。在一个经济社会里人们阅读量持续下降,只能意味着读书的收益在降低,或者没有时间去阅读,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在中国读书人的心目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读书人的一个伟大梦想与行动路标。如今行万里路的人越来越多了,只是读万卷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以色列人爱读书的传统早有耳闻,也是非常欣赏这个民族的精气神。在这个世界上最牛的国家在我看来就是以色列,在阿拉伯人的重重包围中越战越强,这背后肯定与族群的读书习惯有关。不像我们,个头很大,样子很蠢。在国际上连正义感都没有,傻了吧唧的,除了交钱外也不会做什么,连个真心朋友都没有。每天关起门来自吹,连自家门口的南海都搞不定。扯远了,关于读书,我个人还有点小经验,感觉这次以色列人有些夸张了。64本书是什么概念?按每本书200页计算,也要12800页,也就是每天至少要读35页。数字看起来不大,可是真要坚持做下来,绝非易事。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爱读书的人,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昨日夜里,翻看一下这几年的日记,大体看来,平均每年也就30本书的样子,约合25页每天,即便这样都感觉很忙碌了。我也很佩服那些阅读速度快的人,但就常人来说,每年读64本书我看几乎不可能的。我曾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不论多忙,每天读20页书,一年下来约25本书,两年学习大体可以读到50本书,刚够写一篇硕士论文,就是这个标准,也没有多少学生真正达标。

       读书有很多技巧,我还是喜欢比较笨拙的方法,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这里偷不得懒,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领略作者的运思脉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消化吸收作者的思想。不过说实话,中国人的阅读量还是太小了,导致图书市场很冷清,这么大国家在我的估算中每年的图书消耗量至少应该在130亿册以上,否则实在有辱文明古国的称号,如今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曾与朋友们戏言:中国读者太没有良心,不舍得买书。其实也不是责难国人,肯定很多人的生存都很艰难,如何还舍得买书呢(也没有时间)?但是,再难还是要读书的,否则族群真的进入退化轨道了。我自己出过三本小册子,都是赔钱的买卖,只挣了5000元,呵呵,第一本书我直接从印刷厂拿回家,不忍心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东东出现在废纸堆里,如今,那本书只是用来送人,呵呵,倒也快乐。年底筹钱,看看能否再出一本小册子?现在书的价格又大幅提升(此轮涨价幅度在30%左右),估计买书的人会越来越少了,越少出版的价格越高?这都怎么了?另外,修正一个说法,杜甫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老杜那里万卷书充其量也就是今天的1000本书,古人的一卷也就是今天书里的一章。这与那时的印刷技术有关。即便如此,读完1000书也是十分了得事情?

       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是非功利的,仅与内心的愉悦有关。我所幻想的生活是这个样子的:不为生计发愁,翻看几本闲书,与三五好友小酌两杯,得意之时炫耀一下自己的奇思怪想,然后就是天空辽阔!

2013-8-16午后闷热中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717337.html

上一篇:Ray Jackendoff 教授获得顶级认知科学奖:鲁梅哈特奖
下一篇:为什么要学一点哲学——答一位陌生朋友
收藏 IP: 101.229.186.*| 热度|

14 李学宽 张全成 魏东平 鲍海飞 曾新林 杨正瓴 张忆文 曹聪 吴吉良 陆雅莉 刘波 李宇斌 贺乐 yefangy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