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6月7日)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比起23年前我的高考1990,显然有了很大的变化:高考提早了一个月;在我们那时“十年寒窗”的学子视高考如生命,现在居然有人放弃了高考,当然有许多人参加“洋高考”;那时全国高校每年招生80几万,而今年全国毕业大学生就有近700万(当然,这是四年前参加高考的那批); 那时全国一张试卷、理科满分710分、在山东能考590分以上的就是“高高手”能上北大清华,而现在又是3+2或3+X、自主招生、素质教育、各种加分、什么华约北约同盟,至少我是“眼花缭乱”。
我觉得最大的一项变化:当年尽管是一张试卷定终身,但给学子们(无论城市学生还农村学生)是一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自信与尊严;而现在,花样繁多的“高考形式”和“进入大学通道多样化”背后,学子们信奉的是“分数”?还是“拼爹”?
高考是否还依然是草根流入社会顶层的公正、平等的通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天下学子“惟有读书高”的信仰。当年的高考“一考定终身”尽管有些“简单、粗暴”,但是往往是越简单的、越少有“空子”可钻。
有一次,我作为自主招生的“考官”,问一个过了“民乐9级——笛子”的学生“通常说某一个人五音不全,这里的五音是什么意思?”他“自信”地回答起什么“音节、音律”。真让我无语,我怀疑的不是他这个学生,而是我们吵吵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和花样繁多的高考形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