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cunk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cunkuan

博文

“一票否决制”,应避免“测不准” 精选

已有 7008 次阅读 2013-6-1 09: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测不准, 一票否决

我国有不少的“一票否则制”:环保一票否决、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社会综合安全治理一票否决,等等。现在又出来一个“师德考核一票否决”(我国将对青年教师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8428.shtm)。

这些“一票否决”,实施效果如何呢?环保一票否决,没能阻挡“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的趋势(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http://www.gov.cn/zwgk/2011-12/20/content_2024895.htm);计划生育一票否决(http://www.chinapop.gov.cn/zxfw/zhbmfw/wsrkxx/rkzs/201110/t20111021_376435.html),中国人口依然每年增加差不多一个“澳洲人口”(当然,现在社会和学术界也有对“计划生育政策”有争议,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也似乎没有遏制住安全事故,反而频频出现“瞒报”、“漏报”;社会安全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如今各类群体事件频发,反而频发的“截访”、“黑押送”饱受垢病。

实施一票否决,至少需要如下几个环节:一是约束或监控对象“做了”;二是“做了”之后被“发现了”;三是“发现了”之后被“一票否决”了。如上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首先说说第一个环节上,众多的“一票否决制”,其“发力”都是集中在事情或问题出现之后的“处罚”上,试图让大家“因惧怕”而“不敢为”或不敢“不作为”。这还是典型的“末端治理”的思路,明显缺乏“源头治理”和预防。

再说一下第三个环节,即实施处罚上。在这三个环节中,实施处罚的通常都是上级,而第一个环节即被“一票否决”的往往在基层、在具体操作层、在个体上。这一监管是“一对多”的监管,显然如果监管力量不足很容易造成监管不过来,应会有“漏网之鱼”即许多应该被“一票否决”的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这显然会影响“一票否决”的权威性与震慑力,久而久之,约束或监控对象也会产生“侥幸”心理

最后再说一下这中间环节即“发现者”,通常讲“发现者”是较低一级的政府或政府部门,而且许多“一票否决”还按行政层级层层落实,比如中央对地方“一票否决”,地方对企业“一票否决”。一般地讲,当监管的层次越多,监管的效果或效率是递减的。不仅如此,位于中间层次的“发现者”一方面需要向上级反映了监控对象“做了”,而另一方面发现者与同时还是相应层级的“监管者”,也往往会被上级追究其“监管不力”或与监控对象的连带责任。即当“发现者”向上反映了监控对象“做了”并使其被“一票否决”了,“发现者”也同时被其上级“一票否决”了。因而,“发现者”很容易同监控对象或结成“攻守同盟”或过度压制甚至是迫害监控对象。

在“一票否决”考核中,很容易陷入“测不准”的窘境。“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于1927年提出的:一个微观粒子的两个相关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方位角动量矩,或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其数值,其中一个量的确定性越大,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也就越大。在社会经济领域也存在类似的原理,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Herman E Daly)就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经济核算指标,只要被确定为衡量业绩的关键指标,那么就必然会由于追求该指标的高数值与确定性的同时,社会要承担该指标不确定性和(或)不期望后果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是“测度行为的意图与被测度物实际之间相互影响”,而使经济运行偏离经济发展的真正目标。因此,当考核目标和考核结果对于被考核者或考核对象“至关重要”(比如一票否决),追求客观性而忽视了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评价目的与评价手段、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由于其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确定性,最终使得评价结论“偏离”评价初衷

好的政策可以阻止坏人做坏事,不好的政策却可以诱导好人做坏事。包括“一票否决”在内的末端治理措施有些时候也是需要的,但决非什么上策,更不能作为首选。因此,无论哪个需要“一票否决”的“事”,要想有效遏制甚至是杜绝其发生,都需要从源头抓,从全过程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95519.html

上一篇:评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体会之二:评审者须“三心二意”
下一篇:高考——草根流入顶层的通道还顺吗?
收藏 IP: 120.204.251.*| 热度|

14 喻海良 赵美娣 吕喆 唐常杰 曹聪 庄世宇 张忆文 杨正瓴 徐大彬 牛登科 李伟钢 Yibahuo laoyipiao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