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曾经发表过此博文,可惜当时不会粘照片,现在终于会把照片“弄”上了~
喜欢上摄影是从2010年底在香港的3个月访学期间开始的,那时买了一只“单反”相机。就“游走”于香港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尽情拍摄香港的花花草草、风土人情。刚刚涉足这一“全新”领域,甚至摄影技巧都谈不上,但偶尔也会拍得令我“爱不释手”的照片。
残荷——2012年春拍摄于杭州西湖
前不久去香港参加“中国环境保护40年学术论坛”,期间“偷空”去麦理浩径(Maclehose Trail)第一段,下午1点至6点整整5个小时内,17KM路程,走得真过瘾。时而快步前行,时而驻足欣赏美景外加拍照,惊叹香港这一繁华都市,竟然还保留有如此大面积、美得足以让我尖叫的风景。边走边悟,忽然觉得“玩”摄影与“做”学问之间似乎还有着一些联系:
夕阳、风车——2011年初冬拍摄于常熟沙家浜
一、“取景”与“学问”的视角
一幅景色展现在面前,无论是用“微距”拍花鸟鱼虫等细小的物体,还是拍恢弘、凄美的晚霞,不同的拍摄视角,反映在屏幕上的肯定是不同的风景;而作学术研究,何曾不是这样,苹果从树上掉落不知砸了多少人,也只有牛顿从中悟出了重力学原理(假如这一传说是真的)。因此,罗素说过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里也套用一下,“摄影与学问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尤其是缺少独特的观察视角”。
独木桥——2012年夏拍摄于香港麦理浩径(Maclehose Trail)第二段
二、摄影中的“走与拍”和学问中的“学与思”
一个人走在山海之间,偶尔停一下欣赏并拍摄一下身边的风景,是“走与拍”的完美结合:只“走”不“拍”,光急着赶路就肯定无法停下来“静静地享受美景”;如果停留时间太久就会走得不够快、不够远,也将可能会错过前面的、更美的风景。至于“学与思”,我就不多说了,《论语》就强调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水墨山水图——2011年秋拍摄于太湖之畔
三、“好”照片与“好”文章同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也许是我“玩”摄影与“做”学问的功底都不够深厚。“好”照片与“好”文章都是偶尔得到的。为了能“得”到更好的照片,每次拍摄,我都会连续拍摄N多张,然后回去再在电脑上甄别、筛选,拍得越多,“好”照片的机会也就自然越大;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似乎也是这样,经常是几天可能也写不出个把字,当然也偶尔会“一旦写起来”就刹不住车,一口气就写完一篇文章。也正如陆游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然,他“妙手偶得”的文章要比我的多,而我“偶得”的也不是《钗头凤·红酥手》。还有,我“偶得的”文章背后,也是“多学”、“多读”、“多思”,我还算得上是一个“勤勉”的人。
网——2011年冬拍摄于常熟昆承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