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學諫往錄》由蕭公權所著。蕭公權(威氏拼音:Kung-chuan Hsiao,1897年11月29日-1981年11月4日),原名笃平,字恭甫,自号迹园,笔名君衡、巴人、石漚,江西省泰和縣人,清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十一月初六生于江西省南安縣(今大庾縣),1981年11月4日晨因胃病卒于美国西雅图其寓所。萧善政治学与社会史,学貫中西,于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思想研究》等著作,遗著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
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秦汉至清末,以君道为中心,“专制政体理论之精确完备,世未有逾中国者。”
2.对于部分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固有“民本”思想,萧先生以他所受的严谨的学术训练,指出了它与民主的区别。公权先生说:"孟子民贵之说,与近代之民权有别,未可混同。简言之,民权思想必含民享、民有、民治之三观念。故人民不只为政治之目的,国家之主体,必须具有自动参预国政之权利。以此衡量,则孟子贵民,不过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之原则与制度皆为其所未闻。"(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表面上看,民主只是比民本多一"民治"而已,似乎民本与民主很接近。 其实,细较之下,两者完全不同。从政治的角度而言,"民治"的权利居于核心地位。所谓"民治",就是由民众自己管理自己的公共事物。
3.萧先生并不局限于学院高墙内研究政治思想,他也积极投入现实的政治论争,并用自己坚实的学养用平易的语言为民主自由背书:“什么是民主?我们简单的答覆是:人民有说话的机会,有听到一切言论和消息的机会,有用和平方式自由选举生活途径的机会,有用和平方式选举政府和政策的机会,这些机会,不待将来, 此时此地,便可得着,便可利用——这就是脚踏实地的起码民主。假使这种起码的民主尚且办不到,却明唱玄虚的高调,暗用武断的方法,那决不是民主,而是民主的蟊贼。”(《说民主》)
4.萧公权先生既是二十世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稳健的“老派”人物,他不赞成“打倒孔家店”,主张把孔子的思想与专制帝王所利用的“孔教”区别对待;他认为传统蒙学虽有戕害人性的一面,却也未始不是一种基本功的有效训练;他认为“新文化”对旧式家庭的攻击过于偏颇,因为“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纯是地狱”。
5.抗战年间在成都的燕京大学,有所谓“四大名旦”:陈寅恪,萧公权,吴宓,李方桂。这几位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吟诗作赋,酬唱应和,是为一时佳话。这种人文景观,几成绝响,很难复现于后世了。
6.「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有其真實性,但在現代的生活中,「仕」應當廣義解釋為「服務社會」,不必狹義解釋為「投身政治」。政治不是人群生活的全體,政府也不就是國家。「從政」以外盡有個人效忠於國家於社會的行動場地。「匹夫」可以對祖國的經濟、教育、科學、文藝等工作有所努力而肩負了「興亡」的責任。如果我們把「仕」字解作「做官」,而說「凡讀書而有好成績的人都去做官」,在現代普及教育發達的國家裡面,「髙材生」不啻「車載斗量」,那裡有許多政府機關去容納他們?不但如此:一個「自了漢」如果真能自了,樂業安分,仰事俯蓄,不為國家增加社會、經濟或政治負擔,使政府減少內顧之憂,可以放心放手,用全力去辦理內政外交的大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