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见到曾庆平老师题为"研究生不必在乎做什么课题"的文章觉得提法有些不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0872),在此提出相反的观点及其理由。
一、在意做什么课题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科研训练之一
现在的中国主要研究型大学和科学院大所在仪器、试剂以及数据库的运用机会上已经没有明显的劣势,我们的科学研究在整体上仍然落后于科技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科研思路上的落后,即我们多数研究团队在"做什么"这一点上比别人低了一个层次。思考课题的意义以及更有意义的课题应是研究生科研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
二、在意做什么课题是对导师劳动的欣赏和尊重
科研实践中导师和学生互动的一般形式为导师向学生兜售自己关于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的思路,提供必要的科研资源,而学生在理解和赞同导师的思路后尝试之。科研思路是导师最重要的、为之陶醉的劳动结果。如果一个导师遇到的都是根本不在意做什么课题的学生,他/她的劳动成果便不会得到欣赏和尊重,师生之间便不易建立关于研究课题的共鸣,学生自己也难以产生对于课题的激情。一个思如泉涌的导师应该也欣赏和欣慰能够就做什么和自己对话的学生知音。
三、挑战导师的科研思路是对导师的帮助
当一个导师把有限的科研资源投入到研究项目上时,逻辑上他/她不会闲自己的科研思路太好了,而是希望思路能好尽好,科研资源的产出/投入比能高尽高,研究成果对其学科乃至社会的影响力能大尽大。如果有学生能够指出导师在科研思路上的误区,对导师是莫大的帮助。当然,导师要能消受学生的这种帮助,需对自身的学术能力有一定的自信,不至于将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质疑误解为对自己整个学术能力的挑战。
四、在意研究课题不等于拒绝导师的课题
提出研究生应该在意研究课题不等于鼓励研究生否定导师的课题,而是强调"在意做什么"的意义。研究生和导师就做什么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应该直接与导师沟通和讨论。这对研究生来说是学习,对导师来说是工作和义务,况且,很多导师希望了解研究生对课题的想法,也希望在课题安排上尽量满足研究生的兴趣。关于工业界资助的合同研究,中国和北美的大学实验室都难免会有,在我国科研基金的评审还不足够公平和科学的情况下,工业界的委托研发更是一些研究团队获得科研经费而自救的手段。只是导师要兼顾工业界项目的资金和学术价值,避免学术价值过低的项目,并且向学生说明。而学生也要理解团队的苦衷,尽一点义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2-381704.html
上一篇:
声援方舟子,声讨歹徒和幕后人下一篇:
施一公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