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选择在学术界工作的诱惑与责任 精选

已有 11821 次阅读 2019-1-5 17: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评价, 奋斗精神

       好久没写博客文章了,甚至好久没上科学网了。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读到科网编辑贴出的博主新年寄语以及与新年相关的观点和体会,感觉博主们都变成好脾气了。于是,决定也写一篇,希望唤起一些拍砖——学者的嗜好之一。为避免歧义,本文中我们将凡是以学术研究为生的人员统称学者。

       一言蔽之,科学家在学术界工作的最大诱惑是自由,包括思考的自由、将思考交付实验证明的自由、将思考的结果落实为社会效益的自由;特别是如此自由还附带着生活资源的保障,保障着相对体面的生活。

       凭什么多数人承受着工作重压的不自由,劳作而纳税,为学者提供独享自由的工作环境?因为人类的安全和福祉需要不断发展的知识、技术、合理规则等各种智力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的产生离不开最大限度地发挥一部分人的思维潜力。让自己的思考产生有利于人类认识世界,互动(回避了“改造”这个词)世界的知识和方案便成为学者换取工作自由和体面生活的责任。

       问题在于人类社会不是单一的整体,其内部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几乎无所不在,既发生在一个国家与人类整体之间,也发生在国家整体与学者所属部门之间,国内各个地区之间,学科前景与学者任职单位之间,甚至还发生于学者任职单位的长远利益和某一届领导的短期政绩之间。于是,学者们不得不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

       许多相互冲突的利益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学者的选择,而是通过资金、头衔、待遇、考核指标等奖惩手段对学者的选择进行主动干预。中国泛滥成灾的奖项和学术头衔以及奖项和头衔造成的歧视便是这类干预的表象及后果。这些干预附之于“行政方便”优先的管理体制,造成各类指标当道,论文等指标成了学术界的硬通货。这一状况蚕食了学者的学术自由,将其中大多数人变成了记件领赏的科研和教学民工;不仅追求自由的目标打了折扣;社会本应得到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也变成了指标兑换卷(常见一些学者向外行介绍成果也成了数指标,论头衔)。当然这一状况与学者们自身为追求比同行或同时代的人们生活得更好(不是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学术原则,不再挑战久攻不克的难题,而选择可快速收获指标的me too式研究不无关系。

       就人类的利益而言,那些需要尽快发表,以免被同行抢先的研究成果都是不重要的;因为无论谁先发现或发表,人类获得这些知识或掌握这些技术不过是早或晚个把星期而已。学者们大量的奋斗精力和生活压力耗在了这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了。学术圈内津津乐道的游戏规则及指标当道的盲目奋斗看似公平,以更大的视角看不过是一种自娱自乐,对纳税人很不公平。

       以更长远的眼光看,人类的祖先——智人统治地球以来,人类的生产方式以指数函数加速变迁。比如,狩猎和采集持续了数万年;农耕主导了数千年;大规模制造数百年;信息产业数十年,终于到了人类生产方式变迁的周期短于人的自然寿命的拐点。越过拐点的重大区别是人类的心理、文化、规则、法律、以及生产关系均跟不上生产方式的变迁。于是,追求快的盲目奋斗可能成为公害,“少、慢、好、省”成为新的美德。

* * * * * *

       读了一些评论,我意识到少写了一层意思,补充在下面。向实(真知识、真技术)还是向虚(只有指标,没有重要的知识或技术)的选择也是学者个人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的权衡。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当韦小宝时,欲向虚获得个人利益也越来越难,非经多年打磨不可。如此,一个本来可能做出重要学术成果的学者将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2-1155482.html

上一篇:建筑民工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难有首创性新药
下一篇:关于胰岛素微针贴剂研发的一些问答
收藏 IP: 69.114.248.*| 热度|

33 方唯硕 张士宏 郑永军 陈楷翰 谭平连 刘立 徐绍辉 吕秀齐 朱志敏 曾泳春 梁洪泽 贾伟 李东风 黄永义 黄仁勇 李万峰 陈毅红 李毅伟 李陶 崔锦华 孙志鸿 王德华 晏成和 蒋刘义 杨正瓴 苏保霞 江克柱 洪宇植 张江敏 xqhuang liyou1983 shenlu suifengxx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