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教育改革应该是教育理念的改变 精选

已有 4902 次阅读 2014-8-12 21:11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教育

            前两天看到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本月起严格执行标准的92条规定,其中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学校要布置学生家务劳动、举办校园开放日、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等,而关于对学生做家务的规定还引起了家长的讨论,认为在学校任务这么重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做到这一条。当时我就笑了,别说这一条,其实里面规定的许多条都不太可能真正得到执行,即便执行了估计也就是装装样子了。想想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规定这些年有多少啊?每年升学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不允许择校之类的要求,还有不允许教师课后补课、不允许把奥数等成绩作为招生标准、体育课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校车的要求、营养餐的要求,等等等等,可有多少真正执行到位了?

         今天看到张曙光和张弛的一篇文章“中国教育不能再折腾了”,深有同感,推荐给大家并摘录一些要点。

         文章列举了各种教育乱象:中小学划分学区,就近上学,但择校仍然是金钱开路;高考作弊时有发生;高考加分,照顾和特长变成了特权;高校为了经济利益,开办MBA、EMBA,很多是“官员请客,企业买单”,一些动辄数十万元学费的培训班,已经畸变成官员打造人脉圈的“名利场”和“资源聚集地”。

        所以作者认为中国教育失误的原因在教育理念。首先是教育的功利化,包括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其次是专制主义,通过高考的指挥棒,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习题的奴隶,老师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教辅书的奴隶,甚至出版商的奴隶。再次是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程式化和知识化。中国的教育有一套周密的训练体系,一套标准答案,一套规定动作,教育变成了流水线,变成了养鸡场。课堂教学有一套模式程式,连各个部分教学的时间分配也有规定。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字数多少,哪一级刊物发表。教学评估也都有一套打分的指标体系。

       文章回顾了我们教育折腾的历史,我觉得很有意义,值得反思,就照录如下:

       ――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教育折腾的开始,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调整,肢解了民国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保留了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撤消了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取缔了包括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震旦大学在内的24所教会津贴的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了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导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1958年秋天的23500所,没有办学条件,没有师资,没有生源,学校数量的大跃进变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倒退。

         ――1958-1976年的高考不宜录录取政策。从1958年起开始对高校学生进行政审,分为四类:可录取机密专业;可录取一般专业;降格录取;不宜录取。出身地主富农、资本家家庭的,家长被划为右派的,有海外关系、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基本上不宜录取或降格录取,遂使教育不公平合法化。

         ――十年文革,学校停止招生,先是批判斗争老师,后是打派仗,甚至动枪炮,大批青年上山下乡,高等教育受到全面摧残。很多工农兵大学生只有小学生的水平。

          ――1990年代的高校大合并。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高等教育恢复正常,但是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利起了一股合校风,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被强制合并成412所高校。不仅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失去历史特色,丢掉专业优势,百校一面。

          ――高校扩招和建大学城。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拉动内需,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42%,2000年再增加35%,2004年在校生800万,第二年增加一倍,达1600万。大学生扩招,研究生也扩招,现在是博士、硕士满街走。随着扩招而来的是各地都建大学城,圈占农田不说,造成的浪费也不论,校区远离城市,教授住在城里,没有高校的传统气息,没有城市的文化氛围,只有几座空旷的大楼,简直是一座孤岛,甚至是一座鬼城。

        文最后指出:“教育改革不是小改小革,而是教育理念的根本变化,教育是为了人,要以人为本,让人快乐、让人自由、让人性升华,让人格完善”。吾深以为然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818950.html

上一篇:私房菜(四):腌笃鲜
下一篇:失落的古城池之十七:西藏象雄古城
收藏 IP: 183.157.160.*| 热度|

44 陈小润 燕文韬 王涛 刘建兴 杨正瓴 陈楷翰 王春艳 朱晓刚 李学宽 余昕 秦歌 张骥 陈敬朴 马红孺 王荣林 韦玉程 温世正 李侠 闵应骅 许方杰 黄永义 鲍海飞 陆俊茜 孙平 李宇斌 张忆文 彭渤 陈桂华 赫荣乔 王树松 欧阳平 王修慧 闻俊 xiong001 bingqc hqing6 wangqinling jianhuiy xiaobaobao888 zzjtcm lwlu dulizhi95 aliala yinxiaot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