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看到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本月起严格执行标准的92条规定,其中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学校要布置学生家务劳动、举办校园开放日、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等,而关于对学生做家务的规定还引起了家长的讨论,认为在学校任务这么重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做到这一条。当时我就笑了,别说这一条,其实里面规定的许多条都不太可能真正得到执行,即便执行了估计也就是装装样子了。想想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规定这些年有多少啊?每年升学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不允许择校之类的要求,还有不允许教师课后补课、不允许把奥数等成绩作为招生标准、体育课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校车的要求、营养餐的要求,等等等等,可有多少真正执行到位了?
今天看到张曙光和张弛的一篇文章“中国教育不能再折腾了”,深有同感,推荐给大家并摘录一些要点。
文章列举了各种教育乱象:中小学划分学区,就近上学,但择校仍然是金钱开路;高考作弊时有发生;高考加分,照顾和特长变成了特权;高校为了经济利益,开办MBA、EMBA,很多是“官员请客,企业买单”,一些动辄数十万元学费的培训班,已经畸变成官员打造人脉圈的“名利场”和“资源聚集地”。
所以作者认为中国教育失误的原因在教育理念。首先是教育的功利化,包括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其次是专制主义,通过高考的指挥棒,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习题的奴隶,老师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教辅书的奴隶,甚至出版商的奴隶。再次是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程式化和知识化。中国的教育有一套周密的训练体系,一套标准答案,一套规定动作,教育变成了流水线,变成了养鸡场。课堂教学有一套模式程式,连各个部分教学的时间分配也有规定。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字数多少,哪一级刊物发表。教学评估也都有一套打分的指标体系。
文章回顾了我们教育折腾的历史,我觉得很有意义,值得反思,就照录如下:
――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教育折腾的开始,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调整,肢解了民国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保留了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撤消了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取缔了包括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震旦大学在内的24所教会津贴的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了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导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19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1958年秋天的23500所,没有办学条件,没有师资,没有生源,学校数量的大跃进变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倒退。
――1958-1976年的高考不宜录录取政策。从1958年起开始对高校学生进行政审,分为四类:可录取机密专业;可录取一般专业;降格录取;不宜录取。出身地主富农、资本家家庭的,家长被划为右派的,有海外关系、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基本上不宜录取或降格录取,遂使教育不公平合法化。
――十年文革,学校停止招生,先是批判斗争老师,后是打派仗,甚至动枪炮,大批青年上山下乡,高等教育受到全面摧残。很多工农兵大学生只有小学生的水平。
――1990年代的高校大合并。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高等教育恢复正常,但是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利起了一股合校风,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被强制合并成412所高校。不仅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失去历史特色,丢掉专业优势,百校一面。
――高校扩招和建大学城。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拉动内需,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42%,2000年再增加35%,2004年在校生800万,第二年增加一倍,达1600万。大学生扩招,研究生也扩招,现在是博士、硕士满街走。随着扩招而来的是各地都建大学城,圈占农田不说,造成的浪费也不论,校区远离城市,教授住在城里,没有高校的传统气息,没有城市的文化氛围,只有几座空旷的大楼,简直是一座孤岛,甚至是一座鬼城。
该文最后指出:“教育改革不是小改小革,而是教育理念的根本变化,教育是为了人,要以人为本,让人快乐、让人自由、让人性升华,让人格完善”。吾深以为然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