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去年“两会”的时候,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炮轰教育部,还是比较敢于说话的。因为是图书馆的代表,今年的两会我也比较关心他的言论,特别是关于图书馆方面的那些言论。今天看到一个报道他讲到关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一个观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特摘录这个部分:
现在每年要花一大笔钱解决“三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听说每年要花10个亿。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普及需要,这没错,但文化需要是否都要免费?比如上海博物馆,原来门票20元的时候,参观者也很多。有一次举办《清明上河图》展览,不免费,观众还是排很长的队。上海有多少人是因为取消了20元的门票才来的,这些都要有调查。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要考虑纳税人的钱该不该花在这上面,是不是可以一周拿出一天或半天免票?美国一些博物馆就是这样的。这样就可以把省下来的钱去资助真正需要的地方。纳税人的钱要尽可能公正地用在大家头上。
因为免费,还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比如上海图书馆,因为有空调,有些人在里面摘菜、休闲什么的。外地有些博物馆因为安保问题,甚至把真品藏起来,把复制品拿出来了,这就不符合博物馆的宗旨了。这样不仅钱没有花在刀口上,还有了负面影响。基层管理者是不是都不知道呢?很多图书馆长、美术馆长怨声载道,但又不敢向上反映,因为这是某某领导提的。有关主管官员让馆长们反映,自己却不敢说。
一味地强调免费或低价也有问题。花大功本造的大剧院等等,若请好的演出团体,人家要价很高,同时又要维持低价。怎么办呢?弄到后来,就找一些不入流的团体,对外面说是“俄罗斯芭蕾舞团”,俄罗斯的芭蕾舞团多了,草台班子多的是。要么就是政府贴大量的钱,要么就是降低质量。我跟有关官员讲过,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满足最基本的,而不是满足高端的需求。高端的,可以有少量公益、慈善性质的票,比如我在哈佛的时候,有少量低价票满足大学老师的需要,更主要的票是不能跌价的。政府的公共服务是要保证居民在附近的社区都要有公共活动的场所。否则文化产业怎么能兴起呢?
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把这个看成政绩,盲目追求高标准的服务。我在图书馆工作,知道很多图书馆搞了很多自动借书机、24小时开放等项目。当初一家企业要送我两台自动借书机,经考察后,我拒绝了。因为两台对我们是不够的,那其它的我就要投入。一台40万,算十年折旧,每年要消耗4万,此外每年使用跟配套的钱,大概也要4万,用这些钱,可以雇好几个员工。而且它们的使用范围有限,对书的要求也很高,有些破旧的书可能就不行。但有些图书馆大规模地使用这种设备,作为政绩,满足群众的要求。到底多少群众需要24小时还书呢?纳税人现在是没有资格来问,如果公开机器的成本,纳税人就可以提意见了。
公共服务不能拿公众的钱,满足少数人的需要,片面追求名声。比如现在到处提倡24小时开放。哈佛大学那么多图书馆,真正24小时开放的,只有法学院的图书馆一个。美国的同行告诉我,他们也在反思这种服务的模式,通宵达旦开着灯,只有少数几个人在那里,是否合适?
这种不合实际的情况,有时被媒休舆论所左右,有时被作为政绩工程。纳税人要注意,任何条件下,公共服务都应该以绝大多数人为标准,不应脱离实际。社会转型时期,不要一味讲政府的好话,而是应该实事求是,有个纳税人的观念,为绝大多数纳税人服务。
点评:现在把公共文化服务当政绩来做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了,所以只追求轰动和吸引眼球,很少考虑实际效益。如图书馆的自助借还书机,花钱很贵,但省下的人力其实有限,还有诸如RFID自动借还系统之类的。包括过一段时间就要搞一次的“图书进社区”、“图书进农村”、“图书进地铁”等等,出现的时候大肆宣传,但后续的维护却关注很少,又有多少已经无疾而终了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