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大学不仅仅是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 精选

已有 11293 次阅读 2015-5-14 19: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不仅仅是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

 

呵呵,这里先声明一下,没有跟冯大诚老师对着干的意思,相反,我对冯老师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90038.html )中很多观点是非常认同的。冯老师的博文标题强调“大学是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我的理解是他出于对当前大学里无论老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过程中很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不惜矫枉过正的气愤。即使这样,很多年轻人如果误认为大学仅仅是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那将是对冯老师博文的误读,是以一个错误去纠正另一个错误。我的观点是,大学里,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必要条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能力需要培养,但你一定要知道,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但我们也不能否定,你毕业后的竞争一定是你全方位能力的较量,专业能力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尤其随着你工作level的逐渐升级,这中综合能力的作用会更加凸显。那么,大学里面(这里也包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培养)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呢?

首先,我们要对某些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什么是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不等同于考试能力。不得不说有的学生就是善于考试,就像冯老师博文里提到的有的学生即使平时不怎么认真听讲,临时抱佛脚也能在考试中考个不错的成绩。但这个成绩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己发现问题(置疑能力),然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能有多少敢质疑教材里知识,有多少学生会根据问题查找国内外文献,然后试图通过实验或单纯的数学方法解决自己置疑的问题。这里注意,你置疑的东西未必或者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见得合理。但无论对错,就这种精神,这种最基本的,很多国外发达国家中(小)学生都掌握的本领(方法),我们的学生有多少懂得?就像冯老师所言,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问题。这里的老师并不仅仅是大学老师,包括从幼儿园开始的之前的所有老师。

谈到大学里的专业课的教学,首先专业知识的更新可说是日新月异,学生怎么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大学里学的那些专业知识都是基础的基础,跟你毕业后进入工业界接触的知识可以说“天壤之别”,一切都要重新学起,这也是很多学生感受大学里学的那些东西太小儿科了。有人也许会说,大学里那些专业知识毕竟是你以后工作的基础。但我想说的是,单纯靠死记硬背,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打下的这种所谓的基础,基本是毫无用处。那么如何看待大学里专业课的教学?最关键的仍然是前面提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能力无论对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同样适用。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的知识,只有你经过了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实验,最后真正懂的东西,才是你真正学会的知识,这种知识会融入你的血液,是活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人是否有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基础。没有这种知识的积累,任何疯狂宣传的“创新”都是对创新的扭曲与误导。

下面再说说大学生该不该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以锻炼自己的其他能力?首先,我们要对这些眼花缭乱的社团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些社团都是干啥的?都能培养什么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人脉?这些能力,我们不能被它们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叫社交能力?对领导趋炎附势,对普通老百姓盛气凌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叫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人脉是个什么东西?你就看你的微信也好,各种群也好,是里面人越多人脉越广吗?人生能有三五知己足矣。这些所谓的综合能力在当代中国其实被严重扭曲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一个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如何才有这种能力?多读书,多读经典,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的大学应该重视学生什么品德的培养呢?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诚信。说实话,这种诚实的品质根本就不应该是大学老师该管的事,而是天生的,生下来就融入到血液的品质。而我们的大学之所以还要强调这个,是因为我们的成人都是孩子,永远长不大,这里的成人包括大学生也包括老师。最后, 一个大学生, 要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这真的需要勇气,需要能力. 这其实也是最重要的领导能力.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890211.html

上一篇:访谈的一点感悟
下一篇:男人女人生活中的真正区别 (转载)
收藏 IP: 110.175.166.*| 热度|

37 罗德海 彭真明 冯大诚 庄世宇 曾泳春 徐晓 郑永军 刘建兴 王春艳 蒋永华 郭胜锋 韦玉程 张骥 陈小润 姜咏江 李本先 吕洪波 李东风 毛秀光 侯成亚 郭战胜 蓝贤勇 鲍海飞 姚伟 农绍庄 梁洪泽 董焱章 梅志平 李雪 吴斌 王晓明 姚攀峰 白龙亮 taoshl tuner chenhuansheng niul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