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精选

已有 19985 次阅读 2013-1-7 15:2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李: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说:“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上面讨论了避免“消化不良”的办法,下面谈谈如何防止“营养不良”,着重讨论打基础的问题。我们的长辈、师辈都谆谆教导说,一定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这很有道理。最典型、极端的恐怕是美国细菌学家、作家秦瑟(Hans Zinsser)在《As I Remember Him: The Biography of R.S.》中所说的:在科学上,一个成年人心智的成长,超不过他青年时打的基础所能承受的高度。(In science, the mind of the adult can build only as high as the foundations constructed in youth will support.)

教:是啊,我们常常感叹,基础没打好,所以科研的后劲不大。怎么打好基础呢? 


李:前面讨论的怎么增加深度的办法大都可以用来打基础。我只想补充一点,就是对每一门专业基础,应选择一本经典之作,好好啃啃。人们常说,治学就像盖高楼,基础必须扎实牢靠。我觉得此话欠妥:盖楼打基础是一劳永逸的,基础没打好,后来很难弥补。我认为, 
治学不是盖高楼,基础难以事先一次性打好,应终身不断加强。
盖楼之所以成为常用的比喻,恐怕全是因为“基础”二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基”的本义是墙根、台基、地基,“础”的本义是柱子底部的垫石。“基础”的引申义众所周知。我更喜欢将治学比喻成挖坑。基础不好,不必沮丧,还可随时随地不断加强,包括加固、扩大、补充等等。应随时不断补习各类知识,包括基础知识。比如,我原来的数学基础很差,拜文革所赐,中学数学学得既少又浅。大学的专业是电力,高等数学也学得根本不深。主要都靠自己不断补习加强。我并不是说我现在的数学有多好,不过确实比过去好多了。多年前我有位博士生,有一次讨论时我发现,他的一个结果和我当场推出的一个结果是矛盾的。两周后他告诉我,他认真检查后,认为两个结果都对,虽然他同意我的分析:它们是矛盾的。我有点不快,既然矛盾,怎么可能都对呢?我只得当场帮他查错,结果不出十分钟,就查出了他推导中的一个低级错误。他是数学出身,攻博之前在国内一所名校取得数学本科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虽然如此,数学基础和推导的严谨性仍不尽如意。后来我应邀在国内的一个全国暑期数学研究生讨论班上作报告。我说,即使是从我搞的工科研究来看,你们的数学知识和训练也还不够。据说我的这番话,当时在学生中影响不小。我的意思是,基础要终身不断夯实、扩充、加固。 

教:随时补习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吗? 

李:当然不能。毕业后越来越难集中大块时间去补,只能平时一点一滴地补。补到一定程度后要设法比较系统地学、掌握,才能升华。根基确实非常重要。《礼记·学记》说得对,“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一般来说,以后补比学生时打好基础更难乎其难。这就是“童子功”的强大功用。我想提醒的是过于强调基础的副作用:如果错过了打基础时期,有这个错误印象,不利于治学。不要因为基础不够好,就缺乏治学的信心。错过了练“童子功”的机会,还有一个终生受用的好窍门: 

在做一个科研课题时去补相应的基础,特别有效。 

因为这样做动机明确,而且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既容易理解,又会记得更牢。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机会。 

学:具体地说,怎么加强基础呢? 

李:前面讨论的各种增加深度的办法,也都是加强基础的好办法。 

教:您现在说,要不断加强基础。这与您早先所说的,要扬长避短,是不是有矛盾?如果你在某方面的基础不好,它肯定不是你的长处。把时间精力用来补基础,就不能用来发挥长处了。 

李:这当然可能有矛盾。世间万物,矛盾普遍存在。解决的办法是:跟着兴趣走。兴趣应该是决定你到底在哪方面长的根本原因。要不要补某方面的基础,应该取决于你对此的兴趣强度。强的话,就补,逐渐变为你的长处。注意,如果不是把兴趣,而是把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就有可能需要扭曲自己,从而未必能扬长避短。换言之,注重兴趣与扬长避短可说是天衣无缝,而突出重要性与扬长避短则有可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教:我认为基础还包括基本工具,我们也应该好好掌握。 

李:是的。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包括熟练掌握以至精通强大的工具和方法,不仅限于基本工具。要透彻领会这些工具和方法的精神要质,灵活运用。同时深知其利弊,特别是适用范围和局限。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50607.html

上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下一篇: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4:保质增产之法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35 苏光松 张波 陆泽橼 梁建华 何重阳 孙景鑫 代珍 王庭 霍燕青 乔中东 王加升 曹裕波 文峰 陈绍云 陈冬生 许方杰 汤代明 刘桂秋 马瑞 袁方 李文亮 卢江 张庚宇 江涛 苏金亚 张海权 李天成 张利华 xuanziyu irene2413 huanhoon jzpathfinder Plank neilchau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