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读东野圭吾《彷徨之刃》

已有 3382 次阅读 2016-4-19 09:5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前些天,读了东野圭吾的小说《彷徨之刃》。读的时候最初还觉得挺有意思,但读到后来,作者给我们其实提出了一些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思考了,可是也未必能找到确定的答案。

小说情节是这样的。两个未成年的坏小子,一贯干坏事,特别是拦劫少女,实施强暴和性虐待。一个叫长峰绘摩的女孩因为被这两个家伙使用过多的麻醉剂氯仿而在被性虐待时死亡。另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女儿千晶在被强暴后自杀。长峰绘摩的父亲要给女儿报仇,通过另一个当时也在场的未成年男子的密报,父亲长峰杀掉了两个凶手之一。另一个凶手就跑掉了。父亲长峰就追踪那个凶手。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展开了。

在这个过程中,警察不断地寻找线索,而且离破案也越来越近。父亲长峰却得到一个开家庭旅馆(小说中称为民宿)的女子的帮助。这个女子名为和佳子,她并不希望父亲长峰复仇杀人,但她很同情这个父亲的遭遇。警察在办案中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凶手杀人应该被捕判刑。但因为是未成年人,所以刑期不会很长,而且肯定不会判死刑。另外,未成年人在判刑后,用不了几年还会假释,所以坐牢的时间会更短。但这样的做法,让受害人的亲人根本不能接受,而且这样的罪犯将来出狱后,完全可能再度犯罪。所以警察也觉得,如果父亲长峰能够复仇,干掉那个坏蛋,警察们也觉得心里比较痛快。

警察们也在思考这个与法律有关的问题,按照法律,未成年人犯罪就会轻判,而受害人的家属不能自己单独去处死犯罪者,因为违法。可是如果未成年罪犯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那么受害人的家属内心的创伤如何抚平?法律到底是为了保护受害人,还是保护加害人?这个问题,小说中的警察无法回答,读者可能也无法回答。所以,除了所谓媒体人之外,小说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人,虽然在嘴上会冠冕堂皇地说,应该按法律办事,但在内心深处,几乎都希望那个未成年罪犯被受害人的家人直接干掉。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父亲长峰的和佳子,虽然同情这个父亲,但内心里也觉得不应该让他去自己干掉罪犯。所以在小说的最后,当父亲长峰已经端枪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和佳子叫了一声,结果父亲长峰一迟疑,埋伏的刑警就开枪击毙了这个父亲长峰。所以结果只能是,为了保护加害人这个未成年的嫌犯,警察击毙了受害人的亲属。这个结果是不是让人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不能让社会失序。可是在法律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复杂与曲折,所以很多最终的结果都出乎人们意料,甚至和法律的初衷也不那么完全一致。这事的确有点奇怪,可是又十分无奈。

其实,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说让受害人的家属自己私自处死罪犯就会呈现公平。即使是罪犯,他人也不能非法剥夺他的生命。因为这样做,固然能解恨,但并不一定真的能抚平受害人家属内心的伤口。父亲长峰在杀了第一个罪犯后,心里并没有平静,而且他也感觉到,即使杀了第二个,他也只能被捕,被判刑,甚至可能被判死刑。但即使如此,父亲长峰依然义无反顾。这也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个心理问题。父亲长峰甚至想过,如果没有能亲手干掉罪犯,他就会自杀。如果杀了罪犯,他也会去自首。可是他的一生已经完全给毁了。不管是复仇还是不复仇,由警察遵照法律去处罚罪犯,他的下半生都是令人绝望的。

这个问题能怎么解决?几乎没有办法解决。最近,陈满一案被证明嫌疑人无罪释放,还要申请国家赔偿。可是受害人的亲人能怎么办?他们原来所得到的那一点慰藉,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伤口的疮疤又被残忍地撕开。我们的法律在这个方面能对受害人的亲人做些什么呢?似乎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说到小说本身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对未成年人的凶残犯罪不能处以死刑,但至少可以把他们的刑期延长。特别残忍的凶杀案,其罪犯固然不被判处死刑,但所受徒刑的刑期不宜过短,不宜保释和监外执行这类减轻处罚的做法。至少这对受害人的亲人多少是个安慰。对未成年人,特别是接近十八岁的犯罪嫌疑人,必要的苦役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容。虽然未成年人犯下重罪不一定判死刑,但一定要给予犯罪者以更为严厉的处罚。这一方面对于其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受害者的家属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法律既然是公平的,那么必须对受害人的家属要有一个交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71115.html

上一篇:涛子的心事(A little fiction story)
下一篇:怎样爱孩子
收藏 IP: 114.250.7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