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人口新政策的意义

已有 3334 次阅读 2015-11-12 10: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大概从表面上看,这个一对夫妇可以允许生两个孩子对于防止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实,更伟大的意义还在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如果保持中国人口数量的相对优势。这个意义就更是具有战略性的。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曾经不止一次提到人口对中国发展战略的意义。从最简单的一件事说起。日本这几年,一直跟中国对着干,由原来帮助美国抗衡苏联,转而为美国抗衡中国。但是,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日本是解决不了的。那就是日本人口的少子化现象。拿日本海上自卫队来说,日本军舰的生产,是退役一条,生产一条,舰船总数量没有增加,而中国完全没有这样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使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兵员不可能更多,其预备役兵员就更是少得可怜。一旦战争需要动员,虽然日本的工业能造出更多的舰艇,但根本没有那么多兵员来操作这些舰艇,所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中国抗衡。国内有人说,日本海上自卫队四十分钟就能把中国东海舰队给全歼了。或许从技术上说,假设日本具有这样的实力,但中日间的战争根本不可能只是四十分钟就能定胜负的。除了东海舰队,中国还有北海舰队和南海舰队。而且,不用太长时间,再拖一两个星期,形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倒转。即使在这四十分钟里,日本也不可能一条舰艇都不损失,而且我们并不都依靠海军来跟日本海上自卫队作战,我们二炮的威力日本是根本挡不住的。

即使拼舰艇,最后,日本海军兵员肯定会大大减少,它再有更多的舰艇也只能是摆设。这是日本的软肋,是他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不光日本,连美国也有同样的问题。据说,美国现在海军预备役人员也不过十几万人,美国国会议员都着急得不得了,万一要用上海军,就是有再多的航母战斗群,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员这仗到底能怎么打?

当然,我们不是盼着打仗,这只是一个小case。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口多,互联网的使用就比较普遍,各种网站所用的服务器也是大量的。这就有利于促进国内电子产业的爆棚式的发展。我们各类网站是非常多的,尽管有些黑网站,但其中的技术力量也是不可小视的。如果调动得当,都是我们重要的力量。“大家谈”栏目中提到,日本的一个企业,即使是商业零售企业,也很难推出一个像样的网站来,原因不是在于没有技术力量,而是在于日本程序员的劳动成本非常高,一般企业也用不起。而劳动成本高的原因也在于日本程序员人数相对不太多。而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中国的大学每年都培养几百万名毕业生,其中理工科至少超过一半,这些工程师们在软件编程方面都不是白痴。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国、日本,即便我们的工资在现有的水平上再增加一倍,也还是比他们要低。所以在网络运用和发展方面,中国的优势几乎是必然和绝对的。

网络的大量运用,服务器的大量普遍使用,导致中国电子工业会不断处在一个持续跨越的状态。因为用户多,因为需要大且多,所以至少民用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都会受到消费的刺激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元器件方面,在芯片方面,我们的质量会不断提高,我们的品种和规格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我们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即使与在将来的人口总数上会超过中国的印度,那么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仍然是印度在短期内无法赶上的。这至少决定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发展的速度总会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的西部地区的发展还需要很多工程,我们的制造业,无论是机械还是电子,以及光学、仪器仪表、交通运输和能源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人口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也是绝对的,而且对各个领域都有同样的作用。中国的教育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也保证中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也会长期处在一个较前列的水平。这样发展下来,即使我们的增长率维护在5%6%之间,那么我们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仍然是最高的。

美国在中国南海的捣乱,不过是要干扰我们的发展,要打乱我们的发展节奏。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我们要避免干扰,就是不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他想让我们在南海跟着他们的动作而动作,让我们意乱情迷,以此来阻碍中国的发展步伐。我们就更是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被美国的策略而迷惑。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并不说明韩信的软弱。这个道理,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很明白。何况我们现在受到的还算不上胯下之辱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34589.html

上一篇:大学中女生的比例高能怎么地?
下一篇:修昔底德陷阱与相关种种
收藏 IP: 114.246.1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