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今天如何看待螺丝钉精神

已有 6905 次阅读 2015-11-6 05:0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普通民众要想创业,存在着很多障碍与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型商业公司几乎都是国外资本,而个人的小店小铺至多是夫妻店,有不少还是上一辈传下来的。民族工商业在国外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夹缝中生存,日子十分艰难。其中有些是从农村地主的经历中积累了微薄的资金开始了工商业的创业。也有个别是从清朝时期的官僚资本蜕变转化而成为民族工商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基本算是歇菜了。还有一点残存的个体经济,也没熬过文革。而改革开放之后民族资本的创业,那就五花八门了,这里无法一一赘述。有从最初的积累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也有从“官倒”的经历中逐渐蜕变的。也有类似“联想”等民营资本,从小股资本的集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更多的民营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地冲上前去,再一批批地倒了下去,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这其中原因很多,一个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很不规范,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环境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经商创业多少都有那么一点排斥,总认为是一种非正规渠道,是没有指望的,也是没有前途的。个别成功者只是侥幸,而没有必然。确实,对于中国来说,要想有一个举国上下的大发展,鼓励创业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也确实有不少人一直在跃跃欲试。但由于大环境还需要完善,传统观念也需要摒弃,这仍然需要一个不太短的过程。

如果看得简单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生活中的冒险或者探险一直是不太鼓励的。这与西方文化是有较大不同的。当然,一涉及到冒险,就说明存在风险。不一定都能成功,而肯定会有失败。问题是如何来对待风险中的失败。中国的文化是不太讨论如何应对风险失败的。这或许是我们的一块短板。无论当前家长、师长等人,一般很少鼓励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去做这样的冒险与探险。长辈们总是希望孩子们的生活稳妥再稳妥,安定再安定。似乎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对于有些人来说,稳妥与安定确实是不错的生活,这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的选择就未必让人感到满意。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对于那些蠢蠢欲动的年轻人,总应该给他们一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走得通的道路。同时,我们既然在搞市场经济,我们也应该有更有效的措施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愿意选择这样一条不那么安生的道路。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倾向。既然大家都看中应该创业,那么还会不会有人做那种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或者这样来提问题可能有点绝对。不过,可以换个说法,就是还有没有人愿意做那种默默无闻,但潜心做好一件事的那样的人?其实如果细说起来,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矛盾的。敢于创业是一种精神和气质。但在创业之后,仍然需要兢兢业业和踏实肯干的人。如果把这样的人一定要说成是螺丝钉的话,那么创业者同样需要螺丝钉精神。我们看过不少日本电影。电影中的日本人经常有一句口号,要把自己做的事一定要做成行业中的老大。不管这样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但这样的精神的确是可嘉的。日本这样的小微企业有很多。可能规模不算大,资本不算多,但毕竟也是一个企业。这样的企业无论是创立还是生存,依然需要那种冒险精神。但是,光有冒险精神显然是不够的,也仍然需要敬业精神,需要螺丝钉精神。

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不是拧在哪里就永远不动窝了,也不是任谁随意摆布。我们吸取的螺丝钉精神,主要是那种踏踏实实、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创业本身同时也需要螺丝钉精神,也需要踏踏实实,也需要坚忍不拔。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螺丝钉的踏踏实实和坚忍不拔,那么这个创业未必就能坚持得下来。如果没有创业的大胆和勇敢,那么只有螺丝钉精神也不可能把这个事业坚持下来,发展下去。

创业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失败。一方面,国家与社会需要给创业者提供必要的保障,但这种保障不是那种万无一失,需要创业者本人承担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创业者自身也必须做好万一失败的准备。有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决心。当然,还需要有坚忍不拔、踏踏实实的耐力。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创业成功的几率才会增大。

面对创业的失败,也有几种选择,一种是坚持继续创下去,一种是改弦更张,做自己更适合做的事情。无论选择那一种努力,同样需要勇气与坚强。对一个人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选择当老板,还是选择当员工,面对自己的选择而具有应对失败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决心可能更为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33667.html

上一篇:TPP跟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收藏 IP: 111.196.184.*| 热度|

3 戴德昌 吕喆 姚伯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