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我坐火车的简史

已有 3061 次阅读 2014-10-29 00:2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迄今为止,已经坐过很多次火车了,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坐。最早乘火车时,是从老家来北京的时候,那时候不到四岁。先从老家乘船到汉口,然后坐火车到北京。那时的乘车时间大约很长,在火车上过了一夜还是两夜已经记不清楚了,唯一记得清楚的是看到车窗外的电线杆子不断地向后倒退。这个现象让我觉得很惊奇。不知道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那以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再坐过火车。等到再坐上火车的时候,是学校放寒假,我独自一人坐火车去到父母搬过去不久的那个城市——天津。由于学校给我订的是普客,即所谓慢车,所以,从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即现在的北京南站)到天津要历时三个多小时。那场旅行真的很难熬。因为每个站都要停上个几分钟,所以我只能一站一站地看着站名。从永定门出发,第一站是丰台,第二站是黄土坡,第三站是黄村,第四站是魏善庄,……,再往下是安定还是哪儿,已经记不清楚了。快到天津之前,还有北仓,北站,而且奇怪的是还有一个停车站叫414,只停车,不上下旅客。这414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不明白。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坐过普客到天津,每次都宁愿多花些钱坐快车。当时的快车也不过是一个半小时,但总比坐三个小时要短了许多。有时还能赶上一个软席的车厢。软席车厢为什么会卖硬席的票,我也不太知道,反正赶上了就赶上了呗。当时记得北京到天津最快的一次时间是1小时24分。我觉得这样的时间还是可以接受的,不算慢了。但后来的京津间的列车,甭管是什么车次,都没有短过1小时40分钟的,实在不知道那是为什么。

因为父母住得离西站更近一些,一直想有一趟北京直达西站的车次。但过去没有,都是过路车。而且票价比到东站的贵两角钱。后来京津之间也有了直达西站的客车,可是没有过几年,这几趟直达西站的客站又给取消了。

后来发现,北京到上海的1461次列车可以经过天津西站,而且标价极便宜,才12元。当时就是这个价钱。于是坐过好几次。好处是下了车,离父母那儿很近,走着也不过半个小时。不好处是在车上坐得时间长一点,大约有1小时40分或50分钟。主要是有时会晚点。当年,京津之间开始有动车的时候,1461为了让车,一下在一个小站上等了四五十分钟,让人非常恼火。当年,天津站(天津人称之为东站)正在维修,所以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都停在一个叫月牙河的车站。那个站离市区较远,我一次也没坐过,因为下了车,坐公交车还得用一个多小时,或者两个小时。

有一段时间,开往京沪线的动车,有很多是往山东方向去的,主要是往青岛方向的。这样的车次会停在西站。所以往京津之间,往往会坐这样的车次。时间不长,票价也不算贵。但好景不长。天津西站经整修后,所有京沪线上的动车,都经停天津南站,于是这类动车我又坐不成了。南站离市区同样很远,不知道列车段为什么这样安排。

在天津西站大修的时候,我只好乘坐京津之间的高铁。高铁倒是快,但票价很贵。后来习惯了,也就接受了。但天津西站恢复运营的时候,像1461,或者到杭州的列车还是会经停西站的。于是家里有人到天津时会乘坐这样的车次。时间不算长,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下车后,最多走二十分钟就能见到母亲。我有时也算过,如果乘坐高铁,用时不长,但要在东站下车,再乘坐地铁,到家也得有四十分钟,路上折腾,前后要用一个小时左右。所以总的用时,并不比坐票价低而直到西站的车省时,而且多费些银两。可是我还是没有选择乘坐这样的车次。这大约是惰性所致。

出差开会或者调研时,也经常坐火车,多半会选择乘坐舒适的车次。当然,能坐硬卧的就不会坐软卧。只是有时实在买不到硬卧,就只能买软卧了。

坐火车误点的时候有过一次。那是去北戴河开会。由于自己觉得到车站的时间足够,而且是准备打车去车站,没准备坐公交。结果在开车前四十分钟才出门。当然按照出租车的时间,这四十分钟也够了。可是那天正赶上早高峰。我因为从来没有在早高峰出过门,所以忽略了这个因素。结果出租车走到半路就生生地给堵在了路上,我急也没用,好容易赶到了一个地铁站附近,就只好放弃出租车,改坐地铁,但等到了车站,我要乘坐的那次车刚刚出发,肯定是没戏了。结果只好改签。可是改签后的车次,不仅要多付几十元,而且那趟车是绕道走的,还要多费时,而且车上还没座。这回是想玩漂儿,结果玩现了。这对我是一个教训,以后再也不敢如此托大,坐火车总要提前相当长的时间,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39420.html

上一篇:随意开办新专业的奇怪逻辑
下一篇:上过大学而未能赚上大钱就是读书无用吗?
收藏 IP: 111.196.1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