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职称啊,职称

已有 3851 次阅读 2014-8-20 05: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济学, 本科生, 研究生考试, 教研室, 重点高校

文革前,别说评教授了,连副教授都是凤毛麟角。当然,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学科,教授的比例也不一样。国家重点高校里的重点学科,教授的人数就多一些。而一般基础课的教研室里,能有一个教授就算不错的了。某校有个电工教研室,只有一个教授。别看只有这一个教授,他的事可不少。除了给本科生上课之外,还得指导实习期的新教师,还要给当时的研究生考试出题,还有教材的审阅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助教,还得给他出的试题做答案,教授再来看看做题的时间,试题设计的难易程度等等。

文革结束后,原来的教授还是教授,原来的讲师已经熬了十多年了,工资不高,职称不高,谁都想改变一下。可是又谈何容易。很多讲师都已经四五十岁了,要想评个副教授当时也是狼多肉少,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上大学时,我们学校有个讲政治经济学的老教师,课讲得很好,在校内颇有知名度。可是他当时还是个讲师。由于工作比较突出,后来是比较早地被评上副教授的一个。但就这么一个副教授,也不能单独招研究生,也得跟别人伙着一块招,要不然显得分量不够重。

当时还有位讲历史的老讲师,为了要评副教授,给他安排的别的系的课,他也给推了,就一心要写文章,发表文章。今天想来也实在够为难他们的了。那时候,一个高级职称还是很不得了的事,有了高级职称,工资涨得虽然多不了多少钱,但是分房就有更前的排名了。那时候,房子比钱更难得。多少老师一家还得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筒子楼的单间里。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职称的评定问题似乎就没有像过去那么难了。过去是难于上青天,后来是难于上香山。也有点难,但已经不是遥不可及。反正五年一提。如果是硕士。毕业后当年可评讲师。五年后可有资格评副教授。当时评副教授,一个是教学工作量,一个是科研工作量,当然也有社会工作量。比如当个班主任什么的,就比不当班主任的有一点优势。所以一般老师,正常情况下,评个副教授算不了什么多难的事。当然也有例外。有个教大学语文的,课讲得一般,论文是一篇不写。不知道是他不屑于写呢,还是写不出来,没人知道。最后以讲师职称退休。倒也没听到他有什么怨言,或许他有本事在别处赚钱,也未可知。

那时候的博士,毕业就可评副教授,五年后便有资格评为教授。那时候,博士来高校的不多。因为那时高校的收入惨不忍睹,没人稀罕来高校任职。所以到高校工作的博士往往会被一些人认为没什么本事,只是混一口饭吃而已。

后来,博士来高校的越来越多。比较牛的高校,还只要本科是985或者211毕业的博士,即所谓出身问题,弄得很多985高校的博士,但本科是来自师专这样的学生非常郁闷。这本来并不合理,但很多985高校就这么干,也没人奈何得了。不管怎么说,博士来得多,这职称的问题就更加严峻。都是博士,都有资格立马当副教授。可是显然不可能让每个新进校的博士都马上成为副教授。一是学校没有那么多副教授的岗位,二是学校也没有那么多给副教授的钱。所以必须排队等候。本来博士可以不需要什么评审的程序就有资格当副教授,但竞争的人太多,不经过这种评审的程序也不太可能。所以来到高校的博士,能在两年内就当上副教授的就算是比较幸运的了,能在三年内当上副教授的也都不算吃了多大的亏。而第一年之后就能评上副教授的,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了。

现在985高校的胃口越来越刁。不光是非博士不能进也,而且现在越来越看重洋博士学位。本土的博士一定得有非常突出的业绩,如果只是一般的博士,要进985高校也是难于上青天。洋博士也不能说只是有一层洋镀层就能混事了,那你在博士生阶段,或者博士后阶段要有本领域的突出成绩,才有可能进来。当然,成绩突出者,一来就可以给个副教授。个别特别牛的一来就能给个教授当当。但这只是个别人,多数人都没有如此造化。

现在能进高校的博士,已经是能进来就算是幸运的了,先还顾不上职称的问题。等脚跟站稳之后,职称就成了首要的紧迫。大家都要拼命干活。现在评职称的门槛越来越高。某985高校,要评副教授,新增了至少三个月的国外学术经历的门槛值。没这三个月,评副教授连门槛都不够,连申报都没有资格。要想评正教授,那就得有至少一年的国外学术经历。所以不少想评副教授和教授的,如果没有国家或对方资助的项目,就得自己掏钱出国。有位副教授,已经出去好几个月了。但家中老人突然生病,卧床不起,需要照顾。这位确实是孝子,立马丢下那剩余的几个月,回国伺候老人。有孝心就不能指望很快就去当教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20778.html

上一篇:人们的感觉
下一篇:关于人的解放
收藏 IP: 114.250.82.*| 热度|

13 李宁 吕喆 尤明庆 王树松 刘立 罗汉江 刘建兴 王启云 武夷山 史晓雷 陈楷翰 吕宝亮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