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几篇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这几篇论文研究的课题都不一样,严格说来,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写的。这里讨论其中两篇。
第一篇,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写的论文,研究的问题叫创造性叛逆,是讲翻译方面的。不知为什么,这些年,外语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对电影字幕或者电影台词的翻译都很有兴趣。或许这是他们所能找到的较为完整的研究资料?也未可知。这位学生所研究的材料是迪斯尼拍摄的电影《冰雪奇缘》,原名叫《Frozen》,其实就是对《白雪公主》的一种翻拍。单拿电影的题目来看,英文中的“Frozen”,看上去就是一个冰冻的世界,或者冰冻的什么东西,或者冰冻的什么人。可是中文译名却要译成“冰雪奇缘”,似乎加上了一个丰富的感情色彩。很多国外的电影在译成中文名称的时候,都会加上这样一些外在的色调。有时候人家的原名很简练,可是中文名一看上去,就似乎很狗血。可能有很多人很欣赏这样的翻译,可是在我看来,这种翻译并没有多么必要。或者更是因为商业动作的需要,才会有这样的翻译吧。类似这样的译名,多数似为标题党所为,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媚俗,而且俗不可耐。
所谓创造性叛逆,英文是“creative treason”。叛逆者,不忠也。创造性叛逆,大意就是创造性地对原文不忠。原文有原文的意思,而译文则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没有忠于原文,所以才称为叛逆。而为什么又叫创造性叛逆,其实意思是说,虽然叛逆,但并不是与原文无关,而是根本上下文关系,根据文化的背景,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译。完全与原文无关,谈不上创造性。完全与原文一致,就无所谓叛逆。
论文中举了几个例子。
-YourMajesty. The Duke of Weaseltown.
-Weselton.The Duke of Weselton…
女王陛下,这是猥琐屯公爵。
是韦瑟顿,韦瑟顿公爵。
英语中的weasel是狡猾的意思,但译者为了使原文中发音有误的词与后面正确的发音有一种lian xi,所以就把这个词译成“猥琐”。这个“猥琐”与原来的“狡猾”之意差别较大,如果从翻译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能说忠实于原文,所以论文作者认为这就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翻译表现。
还有一例:
Only one crazy enough to be out in thisstorm is you, dear.
这种暴雪天气只有你这么神经会跑出来,亲。
这是把中国当代淘宝语言直接用在了这里。或许,这是为了减少字幕所需要的空间,而且也不失原意。不过,把dear直接译成淘宝所用的“亲”,总给人以有点唐突的感觉。或许这里也能博得中国观众的一笑,也算不了多大的事。这就跟说相声时的“抓哏”很相似,也未尝不可。
另一篇论文是新媒体艺术学院的学生写的,所讨论的是所谓信息可视化的问题。这里专门探讨的是网络色彩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在英语中,这个学生用的是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来表达所谓信息可视化的概念。不过,我个人以为,其实这个英语词汇,可以译作可视化信息,反而简单易懂。对于信息可视化,我看了半天,开始怎么也弄不明白,后来看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了一个大概齐。我总感觉,也许是我很愚笨,弄不清楚这个概念,或许就是学生本身也不是特别明白,所以说不清楚。当然也有第三种可能,就是学生其实弄明白了,但是不知道如何清楚地表达出来。毕竟这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最后,我算是靠连猜带蒙,知道就是在网络上所用的色彩,如果用一张可以看的色彩图来表达其中的信息含量,或者信息内容。这么说我也可能没说明白。比如说吧,我们经常用一些饼图来表明不同数据间的比例关系,这就是一种信息可视化的表达。这种饼图通过可以看到的切出来饼块的大小或者多少来了解其中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色彩的信息可视化,则是用色彩的相互关系来表达其中的某种信息。比如,
上面是一张法制晚报网络版的截图,它用了若干不同的色彩,论文的作者根据这张截图做了一个表明其色彩关系的信息可视化的色彩构成图。
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来吗?反正我自己即使感觉看出什么来了,也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