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大学里的教学与科研

已有 5215 次阅读 2014-8-6 04: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关教学与科研相互关系的争论,其实并不那么简单。笼统地说,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学自然应该放在第一位,特别是本科教学,那个位置是不能含糊的。只是多年来,为了提高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人们想出很多新的考核指标,主要是要提高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这事要说起来,还要更早一些。过去,应该是指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大学里的人们也有在做科研的,这分几种情况:大学里的科研机构,一般教学任务不多,所以能够投放更多的精力到科研。这种科研也分不同的情况,有些做基础研究的,不一定要争取什么基金课题,弄到一点材料,小得溜的也能做一点。而且那时的情况是,有点钱,就做一点,没有钱,就停一会儿,没有硬指标;有的是给国家做项目的,国家给投钱,是硬任务,必须赶点完成。其他项目的情况,有些与科研有关,更多的是与技术与应用有关,不好一概而论。

在那个时候,大学的老师们都是以讲课为主,科研是顺手干的事,有就干,没有就不干。喜欢的人就干,不喜欢的人就不干。当然,由于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安于现状,没有做科研,教学上也不突出。大家彼此彼此,共同在混日子。学校觉得总这么下去不行,教学水平也不能提高,于是就提出一系列新的考核指标,评职称的标准,把科研的内容加了进来,目的就是要推动老师们做点事情,既能提高教学水平,也能提高科研水平。这种考核的一个标志就是要看教师有没有项目经费。

这个考核的转向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的确有某种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但是架不住什么时候都容易出现矫枉过正。把科研重视起来了,就一下子拿科研压了教学。那年头,搞科研的吃香喝辣,搞教学的灰头土脸。收入上也极端的不均衡。很多搞教学的心里就既不平衡也不踏实。有能耐的就干别的去了,没能耐的就干忍着,穷耗着,混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里的教学水平出现严重滑坡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大学里的教学单位,情况也有区别。讲基础课的,要做科研就有点难度,而且即使做了科研,这样的科研与教学能有多大的关系,也不好说。讲专业课的,自然需要做研究。即使你做的题目很专,很窄,如果有进展,对于讲课,照样有好处。有个老师,讲金属材料的,他身上的课题任务很重,但他仍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就是这样普通的专业基础课,讲着讲着,发现有些问题过去一直没弄清。所以他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结果搞出成果来,不但在概念上取得了理论的进展,而且更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这个老师由此得出,讲课的同时必须要搞科研。

那些基础课老师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些年,复旦大学一位是讲物理学还是讲电子学的陆老师,英年早逝。他的课讲得非常好,学生们都一致认为他的课好。可是直到他去世,仍然是个讲师。因为他没有科研成果。这里的情况应该也比较复杂,没有人专门去了解他、研究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没有科研成果。或者严格说来,我们只能说没有看到他发表的论文,但不能断定他没有做任何研究。我们在这里只能做些推测。第一种推测,他为了讲好课,备课非常辛苦,每一次课他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讲过一轮之后,再讲下一轮的时候,发现上一轮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下一轮并不简单地重复上一轮的讲法,他还要下功夫要把课讲得更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么还有时间去写论文?第二种推测,讲课对他是很大的享受,写论文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让他感觉疲于奔命,他不想这么干,只觉得一心把课讲好就是很舒服的一件事了。第三种推测,他觉得现有的课程内容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多。现有的课程相对成熟,要挖掘出新的东西不那么容易,思考是必须的,思考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思考有利于教学。在这位陆老师看来,这种对基础的思考和对教学的研究更让他得心应手。第四种推测,这是位能够淡定的高人。他知道要升职评级都要有科研成果,而他对此不感兴趣。他就希望能把课讲好就不错了。一个人怎么能什么都想要?人生在世,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

讲基础课的老师,情况也很复杂。讲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的老师,对课程本身要想再做对教学内容上的研究和挖掘,实在是太难了,非一般人能做到。更多的是在教材教法上进行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在大学里往往并不认为是在做科学研究。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教学研究也是研究,教学研究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大学来说,其意义比某些科学研究还要更加重大。因为那更有利于对人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讲外语公共课的老师,也不太容易做学术方面的研究。现在咱们国内的外语系,设置的专业多为语言与文学类。你让外语老师去研究语言学?估计不太现实,做语言学离不开田野调查,那外语老师能专门去国外搞研究搞调查去吗?做不了语言学的研究,那就做文学类研究,估计那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毕竟外语不是母语,外国文学作品让中国人读起来,怎么读都有隔靴搔痒之感,毕竟咱们没有那种文化氛围,没有那种文化体验。教外语的,能做的还是教学教法的研究。

讲马列课的老师,所能做的研究比起高等数学老师和外语老师来,或许还能有更大一点的空间。因为这门课,涉及的领域很宽,其中很多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要讲好课,概念问题非常重要。老师们在这方面做研究是大有可为的。只是有一些讲马列课的老师,不知为什么,总想转到一些外围来做研究。比如弄点生态学,弄点女性主义的题目来做。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做,不是说这些东西做起来没有意义,但这东西毕竟跟你教学的课程本身联系不是太大。花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会对教学有多大的补益?估计做这类研究的人,本身对马列主义就没有太大的兴趣,让他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也做不下去。这种状态对这样的人无疑很痛苦,可是为什么他不想着干点别的,干吗非得在这个行当里遭罪呢?完全是为了混饭吃吗?让人想不大明白。

   目前类似清华所做的“非升即走” 做法,还是比较粗糙的,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一项改革的措施,政策性很强,如果做得很不细腻,那这项改革就很难成功,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简单地否定这种改革,或者简单地肯定这种改革,都难免有点轻率。希望这项改革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使之不断完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17398.html

上一篇:应该怎样设置考题
下一篇:与国际接轨?见鬼!
收藏 IP: 111.196.188.*| 热度|

8 姬扬 郑爱萍 周健 刘建兴 陈楷翰 张骥 王林平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