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观看昆曲《西厢记》

已有 4090 次阅读 2014-5-19 04:2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517日晚,在校音乐厅观看了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西厢记》。这个剧组似乎是近年来主要演出《西厢记》的。主演:邵峥饰张生,王丽媛饰莺莺,马靖饰红娘。《西厢记》的剧情都不陌生,但买票来看的师生仍然座无虚席。前一天,也是北方昆曲剧院上演的《牡丹亭》,也是座无虚席。这两场戏,如果都去看,没有那么多时间,如果选一场,我还是选了《西厢记》。

《西厢记》这出戏的前身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的《莺莺传》。元稹对他的莺莺是始乱而终弃,最后是个悲剧。《西厢记》里没说老夫人逼张拱进京赴考后的情节,但总的看来不会太乐观。莺莺在最后《惜别》一折中,那么悲伤,这就预示着她最后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这实在太让人心情沉重了。

对《西厢记》,最让人同情的是莺莺,而不是张拱。虽然老夫人自食其言也让张拱不痛快,但这种情况下的男女相爱,总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感情基础不是很牢靠。在那个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几乎没有机会相识,所以在极为稀罕的场合中男女有机会接触,就很容易爆发出火花来。一见钟情似乎是带有某种必然。但是,一见钟情最终总是不那么可靠,所以莺莺的悲剧几乎也是必然的。

还有一个说法,说张拱赶考得中,但在京城盘桓了多日,等到他赶回来,莺莺却已经不知所踪。张生找了很久,竟然没有找到。这似乎是说,命运作怪,让他们总不能如愿以偿。即使张生没有情变,莺莺也是不会有幸福的结局的。

这部戏里最出彩的当属红娘。在京剧里,荀派有一出戏,就叫《红娘》,是根据《西厢记》改编的。情节与《西厢记》略有出入,主要是突出红娘,而不是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在昆曲《西厢记》里,红娘是最有戏的,无论是道白,还是唱段,总是能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观众中,我见到一位外国女士,她旁边跟着一位中国中年妇女。那老外估计不太懂中文,所以那中国中年妇女少不了给她翻译。估计老外对戏里的大致情节,经过翻译还是能了解一点的,但对于剧中莺莺与张生两人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不是也能跟我们一样了解,就不得而知了。

元曲时,《西厢记》原名《会真记》,《红楼梦》里,宝玉在读《会真记》,黛玉看他在读,也想要过来看,宝玉最初还不敢让黛玉看,但黛玉微嗔,宝玉就投降了。书中有“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但在昆曲《西厢记》里,就没听到这样的唱词。但里面有红娘说张生是“银样蜡枪头”这样的词,后来《红楼梦》里黛玉也对宝玉说过这样的话。

我想,曹雪芹写《红楼梦》,肯定也受过《会真记》的影响,当然很多人也说过,他更多地受到《金瓶梅》的影响。但是在写宝黛二人的感情时,我想《会真记》肯定是对曹雪芹有较深的影响的。

昆曲中的唱词,我发现有雅句,也有俗词,但相得益彰,不甚突兀。京剧中的唱词和昆曲比起来,总觉得很多地方都不通顺。如《三家店》里有秦琼唱段“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你自己走到大街就走吧,怎么叫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好像是自己提拉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个儿提到大街的街口上似的。《四郎探母》中也有这类不通顺的唱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写词的想写得雅一点,可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汇,结果就弄得半文半白,甚至四不像,成了不通又不通。可是现在的一些名家还总觉得传统戏哪儿都好,一个字儿都不能改。真让人想不明白。

昆曲基本都是文戏,似乎没有打戏。纵然有鲁智深的戏,也有关云长的戏,但也都是以唱为主,关公的单刀会,鲁智深的醉打山门,都没有武打的场面。如果京剧的《西厢记》和《红娘》不是以昆曲的剧本来摹本,估计在表现孙飞虎抢莺莺,白马将军出兵剿贼一段,京剧都会上几场武戏。在昆曲中,只几句唱词就一带而过。都说当年徽班进京开创了二百年京剧,我没看过徽剧,但感觉还是京剧的表演程式与昆曲还是更接近一些。不知是徽剧是学了昆曲呢,还是昆曲学了徽剧呢?

(照片均引自新浪博客固山贝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95656.html

上一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方法
下一篇:科技产业博览会
收藏 IP: 114.250.100.*| 热度|

2 曹聪 应行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