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方法

已有 3237 次阅读 2014-5-15 00: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512日的《中国青年报》有饶毅教授所写的《美国读高中,不像传说那么美》,其中写道,美国的语文课——英语,是需要学生阅读大量书籍的,除了长篇小说之外,还要读一些较高深的哲学书籍。饶教授提到了他女儿就读过托马斯·库恩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我们的中学生,现在到底在读什么?也许除了课本上的一些古文之外,很少去阅读《古文观止》这样的书了吧。其实,如果说到古文,似乎先秦时期的文章才算得上古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似乎已经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古文了。刘禹锡的《陋室铭》读起来跟大白话一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也很通俗。可是就是这样的文章,我们的中学生读得还是太少了。

至于长篇小说,可能有的中学生读的数量是不少的,但也可以肯定,有很多中学生读得可不多。成年人读书可能需要兴趣,但是在中学生阶段,不能让学生凭兴趣来选择阅读的材料。估计如果凭兴趣,就得有不少学生专门去读日本漫画了。中学生的阅读从某种角度来说,需要带一点强制性。当然,兴趣的引导也很重要。至少兴趣与强制二者也需要结合起来吧。

其实,语文课,到底怎么界定的,我并不太清楚,是语言文字课,还是语言文学课?在小学,似乎应该是语言文字课。到了中学,就应该是语言文学课了吧。但核心还是语言,即汉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书籍就是交流的载体之一。所以说,学习语文,阅读根本就是必须的首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我们过去一直做的什么划分段落大意,找出中心思想,不应该成为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那不过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就能够找到的。就是一时找不到也没关系,多读几遍照样能找到。小时候找不到也没关系,长大后再读还是能够找到。只要用心去阅读,这根本就不会成为问题。

写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虽然我们也要讲要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生动的文字来。可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观察得再多,也未必写得出来。所以中学生的写作,也同样要基于阅读的基础训练。

这样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负担也不会太轻。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是件苦事,太轻松也有点说不过去。我们过去的负担过重,主要是我们得做大量无谓的片子,那种反复的、枯燥的、单调的片子,足以能把人折腾得要疯狂。更何况孩子,怎么能忍受得了?但是,把这种负担转化为阅读,这是一种让人会产生兴趣,会生产出新的思想的活动,自然与那种枯燥无味的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

顺便说一下,中国人学英语和中国人学汉语本身也是异曲同工。学汉语靠阅读,学英语同样要靠阅读。单靠背单词,我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是能获得的信息是远不如从阅读中获得的要多。背一个单词,但不知道它的用法,顶多了解它的拼法,这与实际应用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所以有人提倡学英语也要靠阅读,甚至靠背诵。在阅读与背诵中掌握词汇,也许速度没有那么快,但是掌握词汇的质量与效率会要更好些。

中国传统私塾学习古文也是靠念和背。后来西方新式学校教育引进来了,传统的方式被否定得干干净净。现在看来,传统的学习方式似乎不应该全被丢弃。对古文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跟英语学习一样,读得多了,才会有语感。汉语也需要语感,读的多,背的多,说起来、写起来就会畅如行云流水。

语言本身是生动的、丰富的,可是我们对自己语言的学习反而弄得很单调、很枯燥、很干瘪。这是很不匹配的。学习本身确实有枯燥的一面,完全靠兴趣甚至靠娱乐是学不好的。但是如果完全没有乐趣,这学习也是学不好的。两方面的度都要拿捏得适当才行。

文科不学理,理科学文少,这是我们当前中学的现状。以后不搞文理分科了,解决了文科不学理的问题。但理科如何学文,这个问题似乎在中学并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很多问题要等到学生上了大学才去进行相关的补课,如大学生还要上大学语文课。但这种补课的效果远不如在中学阶段认真、系统地学习来得更重要、更有效。在打基础的时候就一定要打好基础。等到打基础的阶段过去了,再想打好基础,几乎是难上加难。

美国中学有很多学习方法都是值得让我们借鉴的。比如,学生自己上图书馆、查资料,写文章,做研究,都是从中学,甚至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了。而我们在这方面,估计只有少数有条件的中学能做到一点,而大多数中学生都还不知道该如何做。现在总在讲创新,没有那种在中学阶段就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的训练,到了大学再开始做这种训练,这比人家就要晚了一大块。试问,在样的状态如何跟人家竞争?如何能真正做到创新?我们要追赶人家,要追多少年?或许,我们从语文教学做起真正把我们的基础教育的面貌做一个根本的改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94523.html

上一篇:在国外做的一次讲座
下一篇:观看昆曲《西厢记》
收藏 IP: 114.246.17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