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节后两天,无意在CCTV-3频道上看到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声乐艺术音乐会的现场视频。我平时其实基本不看CCTV-3上的节目。那天也是家人无意中按遥控器按到这个频道。电视机在客厅,我在我的房间里,但听到从客厅里传来郭兰英在歌剧《刘胡兰》里唱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这首歌真是久违了。我忍不住走出房间,到客厅看一眼,到底是什么原因,电视台里居然会播放郭兰英唱的这首歌。
走到电视机前,才知道这是中央电视台为郭兰英声乐艺术举办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应该是在十一之前录制的。因为音乐会上还没有提到郭兰英荣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主持人说,来音乐会上演唱郭兰英唱过的歌曲的歌唱家,和在音乐会上伴奏或者演奏的乐队,都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或者校友。所以这些表现民族艺术的艺术家们,真的是完全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巨大魅力。
演唱会现场
在演唱会上,除了演唱郭兰英在电影《上甘岭》里的插曲《我的祖国》之外,还有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南泥湾》,还有为学习雷锋而创作的歌曲《八月十五月儿明》。这首歌我也有五十多年再没有听到过了。当年在上初中时,还专门学过这首歌。本来是女声唱的,我们当时学的时候,也觉得这歌挺难唱的。反正像我们这种业余之业余的人,真的不太能唱好这支歌。
在音乐会上,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郭兰英唱过的中国歌剧中的选曲。除了前面提到的《刘胡兰》里的《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之外,还有《刘胡兰》中的《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也是多年再没有听到过的歌曲。还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红霞》里的选曲。特别是《白毛女》,除了男女声对唱的《扎红头绳》之外,最给我震撼的是雷佳演唱的《恨是高山仇是海》。这首歌过去也听过,但没有像这次听得感觉那么动人心魄。雷佳演唱得真是太好了,听到喜儿在歌剧里的控诉,真是会催人泪下。我过去也看过电影《白毛女》,也听过不少次歌剧《白毛女》里的选曲,但没有一次像这次听这首曲子那样,如此震撼人心。雷佳唱的是《恨是高山仇是海》,但不知为什么,电视台的字幕却写的是“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一字之差,却让歌曲表现的情感差之千里。是与似,是完全不同的感情深度。不知道电视台是怎么搞的。人家唱得清清楚楚,就是“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电视台字幕却偏偏写成“似”。类似的情况在歌剧《刘胡兰》里的《数九寒天下大雪》里也出了点差错。歌词里有“勾子军来了整一个团”,而字幕上却是“狗子军来了整一个团”。电视台编导大概不知道什么是勾子军,想当然地写成“狗子军”。勾子军是指阎锡山的军队,曾经被称为九路军。而山西当地人用右手握拳,食指弯曲代表“九”这个数字,而这种手势就像一个勾的手势。所以山西百姓就把阎锡山的九路军称了勾子军。或者也可以写成钩子军。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影响我们欣赏歌唱家们演唱的艺术,但终究表现出电视台不够严谨的某些瑕疵。
雷佳演唱《恨是高山仇是海》
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并且提到最重要、最核心的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其它三个自信也都源自于文化自信。我看了这场音乐会,真的感觉,我们民族的文化真的是太伟大、太了不起了。这场音乐会也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当然有理由也有必要把这样的自信永远地坚持和发扬下去。
只是多年来,我们的文艺界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优势却总有点若即若离。娱乐舞台上都是那些类似于群魔乱舞式的流行音乐或者与流行音乐相伴的舞蹈。那里完全没有我们民族文化的元素。但是,由于娱乐资本的嚣张,把我们的民族文化给挤得几乎无处存身。前面提到的中国音乐学院,他们的民族乐队,他们的歌唱团队,多次来我们学校音乐厅演出,每次都受妻了极其热烈的欢迎。估计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也会因此而受到鼓舞。至少他们在我们这里找到了知音,找到了鼓励,看到了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希望。
我有时也在想。欧洲的古典音乐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必然有其魅力的因素。而我们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也一定具有这种长远流传的魅力因素,也一定不会亚于欧洲古典音乐的流传那样,也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即中华民族的Classic。
国庆前夕,国家表彰了王蒙和郭兰英两位人民艺术家。我们是不是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而在这浩繁的民族文化宝库里,有那么多珍贵的东西,可是我们已经冷落它们不少年了。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从郭兰英唱过的歌声里,总是能看到那么优美动听,总能看到民族文化最美妙的灵魂。这优美的旋律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现在的流行歌曲总是那么难听?那是因为所谓流行歌曲完全脱离民族文化的元素,完全是靠着那些人们脑子里的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那样的音乐怎么能跟民族的优秀文化相提并论。那些人管他们的创作也称为音乐,可是那里没有美、没有魂、没有动人心魄的振奋。
我们的文化自信要传承下去,必须要靠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不断地发扬光大,不断地从民族文化的精髓里吸取更多的养分。那么基于民族文化的红色基因,也一样要随着这样的文化自信得到更多的养育,更久远的成长,相辅相成。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