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空巢青年的概念。有关媒体报道说,主要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人们处于各种流动的状态之中,因此内心深处会呈现一种空洞的感受。空巢青年相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空巢老人是一种被动的状态,空巢青年从物理角度看,似乎不完全是被动的,但是从心理角度来看,似乎又有较大的被动成分。
说来说去,还是不是太明白。回想我们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一种空洞空虚的心理状态呢?应该承认,也是有的。但是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或者严重性。或许我们那一代人,在年轻时候,还是有更多的集体生活,或者集体意识,或者集体属性。这个状态我也不能清楚地概括出来。不过就是说,由于这种群体的附着性,个人自身的那种孤独与空洞空虚的感觉似乎并不是特别明显。
我十六岁那年,父母带着弟弟们举家迁往外地。他们也想劝我跟他们一起走。可是那时我刚考上一所中专,渴望着独立生活,很希望摆脱父母对自身的管束,所以说什么也不想跟他们走,而宁愿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北京。当然,因为上了中专,都是在住校,一天下来,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还是其他方面,基本还是比较充实的。因此,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孤独感,也不觉得空虚和无聊。
可能也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这一代人都比较傻,很多事也没有那么敏感,自然在现代人很多复杂细腻的情感面前,显得十分粗糙,也比较迟钝。到底是不是这样,也只是自己的推测,无法进行证明,也无法进行对比。有时候也有想家的时候,虽然想的时候很难受,但似乎很快就过去了,没有过不去的时候。所以这时的难受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困扰。
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有了对异性交往的需求。但尽管有这样的状态,但还是比较朦胧的。所谓朦胧,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也没有刻意地去寻找这样的目标。因此,这种状态也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简单回顾起来,在当时,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快乐的情绪还是比较多一些的,而那种现代人的所谓纠结,似乎并不是太多。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我们在企业工作的年轻人,集中工作与生活在一起,有很多共同的业余时间。所以大家都可以想方设法来组织一些共同的活动。所谓组织,也有点太过严肃,只是有人提议,而众人响应。大家都是抬腿就走,或者片腿蹬车,也是说走就走。至少在23岁之前,那时的生活可以说是无忧无虑。无忧,是因为不存在吃饭的问题,无虑,是因为没有家庭负担。
至于房子啦、车子啦,根本不存在于我们的需求之内。哦,说得不太准确,当时要娶媳妇,房子还是要有的,不过当时的人们似乎不是像今天的人们有那么极度的焦虑。大多数人是盲目地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娶妻必能找到房。而车子嘛,当时有辆自行车就足够了。那时的人们和今天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也喜欢名牌车,只是那时的名牌是永久13型,锰钢的,但很少能买到,因为要自行车票,而在自行车票里,这种永久13型锰钢也是相当稀有的。
周围的老师傅们特别关心我们这些小伙子们的婚事,特别喜欢张罗给我们介绍对象。这主要是那些女师傅们的爱好。我们厂里小伙子多,女师傅们看着我们这么好的优秀青年至今还单着,特别不落忍。所以他们就一定要让我们都必须套上枷板,去干那撅着屁股拢火的活计。
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要想摆脱这样的纠缠,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小伙子们也不太想摆脱这样的纠缠,那简直是太装了。甭管老师傅们介绍来的姑娘是不是漂亮,暂且不论,但这份心意实在难以推却。所以,不管高兴不高兴,老师傅们推荐过来的女神们,无论是王母娘娘家的,还是盘丝洞里的,都得去相看相看。
这样的生活,你还会感觉空虚空洞空巢吗?难哪,太难啦。如果一次不行,用不了两个星期,下一个就续上了。直到你觉得再不点头同意,别说对不住老师傅们,就连自己也对不起,更不用说人家姑娘了。于是,接下来就是花前月下,再后来就是商量婚事,打家具,租房子,顺便插一句,能租到房子就是土豪的日子了。或者在父母自家的小院里盖小房,这是退而求其次的解决婚房的方式。然后就是登记与……。
试问,这样的生活能有空巢的感觉吗?想有,也不太可能。等有了孩子之后,还有一大堆家务活等着你,累死你,烦死你。你还想玩什么小资式的空巢、空虚、空洞?做梦去吧。哦,对了,有了家,就没有空巢了。巢里就全是混乱与嘈杂。咳,这个脑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